我喜欢在跑步的时候听书,这样的习惯仿佛为跑步增添了更多乐趣与坚持的动力。记得今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早晨,我一边跑步,一边聆听《张桂梅传》,沉浸在动人的故事情节中。随着天色渐亮,人潮渐增,我竟忘记了跑步的圈数与时间。在君生的提醒下,我一看时间,惊讶地发现已经过去了50分钟,而我竟然跑了15圈,这突破了我的极限。自此之后,我便将跑步目标定为10圈,并坚持了一段时间。
今天早晨,我被黄启团的上一本书所吸引,他自称专注教育领域20余年,于是我决定探究他对教育的见解,开启了他的第二本书《家庭教育光有爱还不够》。
首先,作者的自序便深深地吸引了我。他谈及虎妈、狼爸教育的成功,依赖于严格的管理与惩罚方式,将孩子送入了名校。接着,他又提到了自己小时候被父亲用细细的竹条抽打的经历,但强调这并未给他带来任何伤害。这不禁让我好奇,难道这又是一个“虐待”孩子的家长吗?如果真是如此,那将令我深感失望。因为责骂孩子虽能让孩子感到害怕与服从,却难以培养出积极乐观、轻松快乐、拥有自驱力的孩子。
然而,作者话锋一转,又举例了一个在严厉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这个孩子事业有成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于是创建了“蒙台梭利”幼儿园,采取自由与爱的教育方式,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这一做法吸引了许多幼儿和家庭。但孩子们上小学后,却出现了不适应有规定、不自由的校园环境的问题。家长们纷纷反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又创建了小学、中学和高中。我不禁思考,这些孩子在大学时是否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呢?
孩子们仍在成长中,尚未有定论,且未经正式研究,作者不敢妄下结论。作者随后提到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案例。卡尔·威特本是一个先天缺陷的孩子,但经过父亲的教育,成为了一个天才儿童,并成为知名大学年龄最小的教授。然而,他的父亲对他过于严厉,不允许他犯错,粗暴地阻止了他与同龄孩子的交往。这导致卡尔·威特在学业上虽出色,但在事业上并不顺利,没有学生喜欢听他讲课。他在生活中也并不幸福,不会与人交往,终身未娶,孤独终老。
虎妈、狼爸的方式不对,自由与爱的教育方式也有其局限性。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呢?也许是无条件的爱与有条件的限制相结合吧。这些育儿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好相对的平衡,才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智慧。
继续阅读,书中指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行为出现偏差,一般会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博取关注。这通常是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父母足够重视,缺乏安全感,于是会想办法制造关注。当孩子通过蹦跳、捣乱等方式影响家庭其他成员时,父母最好不要直接批评。因为孩子可能正是想通过这种干扰他人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父母责备了他,孩子反而会感到开心,因为他的“计谋”得逞了。下次他还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相反,当孩子观察到父母没有被吸引时,就会安静下来,投入地做一件事,如专心阅读或拼积木。这时,父母可以走过去,赞赏地肯定孩子的专注,通过正面关注来引导孩子以后更多地运用积极正面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第二阶段是争夺权力。当孩子进入叛逆期时,他们会更具反抗精神,这不仅是孩子追求自我的表现,也是希望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干涉他们的选择权。他们希望自己说了算。有时,哪怕父母的建议更好,他们也会表示否定。这时,父母不妨保持淡定,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哪怕明知孩子的方法有问题,也要支持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当孩子觉得自己被允许、被尊重时,遇到问题才更有可能参考父母的建议。
第三阶段是报复。当孩子们长期被忽略、缺乏主权时,他们就会进入报复阶段,故意与父母作对。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家庭富有的女孩经常在学校偷东西。她的母亲来到学校,当着她的面向老师和家长羞愧地道歉时,她却暗自窃喜。经过了解得知,她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她。只有她犯错时,父母才会匆匆赶过来。青春期的孩子是盲目而冲动的,看似长大了,实际上仍不成熟。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尊重,就可能会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报复父母。
第四阶段是放弃。当孩子经过以上三个阶段仍未得到父母的关注与尊重、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时,他们就会对父母失望,不再寻求关注、争夺权力、进行报复,而是选择放弃父母,拒绝与父母沟通。在这种缺乏安全感的心态下,孩子可能更容易放弃自我、误入歧途。
读完这些内容,我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与有条件的限制,关注他们的需求与感受,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爱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