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节写作课程上,老师都是一边娴熟的用思维导图敲出要讲的内容点,一边吧啦吧啦的讲着他的经历和经验。每次的课程结尾,都是一张需要拖动滚动条很多下,才能看到底部的思维导图,精细、完美。
在这次的授课中,老师说了一句:准备写之前先用思维导图列好框架,然后按照思维导图去写,不要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偏到哪儿去了。
“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偏到哪儿去了”,好像是在说我唉。可是我经过慎重的思考,从我写作、即兴发言、演讲、论文答辩到职称考核,再到前不久的第一次音频节目录音,我依然坚定的选择:文章框架我要构建,灵感闪现我也要扑捉完善。就是说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会因为灵感的引导拓展,甚至颠覆最先列好的思路框架,绝不会忽视灵感的眷顾。
1
思维导图确实是个好工具
思维导图(Mindmap),是一款简单易学的思维工具,由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东尼·博赞先生发明。他同时还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曾因帮助查尔斯王子提高记忆力,被誉为英国的“记忆力之父”。
现在思维导图的应用涵盖面非常广,在个人、学习者和职业人士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里,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许多刚接触到思维导图的人,都会被它的便捷、易操作、实用和简洁的画面感吸引,从而被圈粉。
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你真的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很容易就不知所云了。这个时候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记下步骤,保证我们在码字的过程中不偏离主题,不会轻易的断开思绪。
2
灵感往往是不期而遇的
灵感是孕育文章的土壤,而这土壤还不能是那么一丢丢,它得是广袤、深厚和可持续产出的。不然的话,写的文章要么观点单薄,不够深刻,要么写着写着很容易断层,没什么可写了。总之灵感匮乏,我们的创作之树就会营养不良,勉强长大也是棵歪脖树。
灵感的获得,在很多时候都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因为你无从知道它什么时候会从我们的思想里迸出。也许你正凝神码字或者读书,抑或你正在给绿植浇水,甚或在冲凉,灵感就那么毫无征兆的,清晰的成为可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述的认知,就这么说了就来的冒出来了。
正因为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不可掌控,无从规划,这种心中的感应才被人们赋予“灵”之说。
3
新的视点不必囿于当下正写的文章
灵感的出现和其具体内容,是不受我们的意愿支配的,就如空中的一团烟雾,抓不着,更摸不出个形状来,它是不是眼下正在写的文章需要的,这个也不一定哦。
所以常常在酝酿和写作一篇文章的过程中,思绪里会冒出与当下文章不相符,或者是延伸的比较多的视点和观点。这时不要因为不适合当下就摒弃,也不要把符合的观点都揉捏在一篇文章里,使之体态臃肿,篇幅过长。
通常合适的灵感我直接拿来用;让文章字数过多的观点,我从整体中挑出延伸性较大的组合成一篇新的文章来写;与当下文章不符的观点看看能不能放到其它构思的文章中;如果即于当下八竿子打不着,也和其它正在酝酿的文章没有联系,,如果自己有兴趣,且能写出个所以然,就再开辟一篇新的文章来。
例如我在准备平生第一次的音频节目时,为了不出差错,写了篇《上班族如何实现写作梦》的音频底稿。开始是列了六点内容来写,写了部分内容后,中途回过头来看提纲有什么问题,还能补充些什么内容时,这个过程中大脑里陆续冒出了好多个想法。
我看到如果把所有的观点全部写进一篇文章,内容太多了,而且从实现写作延伸到了如何坚持写作。于是我把都有的视点整理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写进《上班族如何开始写作 | 姑娘,开始写吧!》,主要写我是如何开始了写作的。
其余部分都写进了《如何将写作进行到底 | 姑娘,写了就别停下来!》这篇文章。分开之后,两篇文章是独立的,但内容又都有些单薄,所以在具体写之前,又根据各自的主题增加了几点内容。最终字数3027的音频草稿,被我分拆并丰富内容,写成了字数2732和2158的两篇文章,音频节目目前反响不错,两篇文章也收到大家的许多好评。
就是这样循环,灵感源源不断的迸出,又被我最大程度的利用掉。许多人为没啥写的问题烦恼,我到目前是真的没有为这个担心过。
4
新的灵感来临,抱着旧框架不变的原因
记录和整理所有的灵感,然后再添加各种元素,使之丰满成一篇文章,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在写作过程中新的灵感涌现,同样的去注意它的存在,接下来是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
如果守着之前列好的提纲框架,表面上看是少了些麻烦,可实际上错过了新的可能性。半途中出现的灵感,可能使原来的框架更加完整,或者话题更加深入,也可能可以成就一篇新的文章。灵感是你的,你去加以使用,它就能给你创造出好的文章;你漠视它的存在,它便会悄无声息的被遗忘。
我们不愿意精进,不乐意再进一步,都是怕麻烦,觉得自己已经差不多了,就这样吧。通常我们给懒癌找足了上述理由,不去做似乎顺理成章,就这样抱着旧的框架,浪费了那些灵感可能带给我们的改变。
5
漠视灵感的光临会让你的敏锐度降低
写作者需要源源不断的灵感支撑自己写下去,同时我们的敏锐度越高,在生活中越容易扑捉到各种信息,潜意识里会不停歇的形成灵感涌现出来。
敏锐度在我们的天性中原本就存在,我们不断的应用灵感,自己得到激励,敏锐度也得到奖赏,它会越来越活跃,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思维敏捷,脑子转的特别快。敏锐度高对于写作是非常有益的,可以让我们不断的输出,不必担心创作源泉的枯竭。
可是若无视敏锐度的出现,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时间久了,思维习惯了你的拒绝和漠视,便不再乐意开动自己创造出有趣的灵感。这对搞文字创作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幸的事情,江郎才尽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6
重视框架,尊重灵感,码字不停息
提醒大家在写作中不能漠视灵感的来临,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完全抛弃思维导图,亦或是文章的基本构架。相反写作离不开框架,这就好像唱戏前先搭好戏台,没有台面去哪里演戏呢?
在重视文章框架的前提下,尊重我们的大脑贡献出的灵感。它们是可爱的小精灵,带着我们把一个个的文字搭配成合适的词语,组成美妙的句子,最终成就一篇篇有生命力的文章。
当我们有灵感时,意欲写成一篇文章,在灵感的指引下搭建出基本的框架。接下来在完善的过程中,灵感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我们尽可能多的抓住乍现的灵感,源源不断的进行文字创作。
灵感不断,码字不息,这于写作者来说是多么幸福又幸运的事啊。为了这样理想的日子,你还有什么理由,漠视写作中灵感的光临呢?
听,灵感在叩响你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