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看医生,本是正常现象,可是有的“病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却始终查不出是什么病,很令人费解。其实,这种人确实有病,只是他的病不在身上,而是在心上。
一方面,他们需要医生的解释来打消自己的顾虑,但通常是打消了一个顾虑随即又产生另一个顾虑;另一方面,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但是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拒绝相信检查报告,认为那是对自己的安慰,更证明自己疾病的严重性,或者对检查结果的细微差异十分重视,认为这种差异“证实”了自己疾病的存在。
因此,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四处求医,寻求“最新”诊断。
这种对身体异常敏感并反复就医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疑病现象。这种怀疑或相信自己患有某种躯体疾病的观念,常起源于对躯体改变和躯体感觉的错误解释。
通常而言,疑病症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敏感,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变化在常人看来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却成为患者得了严重疾病的证据。
在敏感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容易引起不适或不安,但实际上通常检查都无阳性特征,或有小毛病但与本人感觉不相称。
疑病倾向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是担心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躯体疾病,头脑中产生先占观念,虽然反复经医学检查为阴性,医生也作出无病解释,均不能消除其顾虑并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疑病倾向的人会表现出对自己身心健康过度关注,对身体某部位的敏感增加,对健康估计过坏,反复思考,反复检查,并担心检查可能有误,于是惶恐不安、紧张焦虑。
有疑病倾向的人在思维、情绪、行为和身体反应会表现为:
①思维模式中,会出现负面、灾难化的倾向,凡事都往坏处想。
②情绪感觉中,会经常处于焦虑不安、精神紧张、集中力低、做事缺乏动力等。
③行为表现中,比较容易暴躁,饮食失调,并常有退缩或逃避。
④身体症状中,不时会出现头痛、气促、耳鸣、失眠、肠胃不适等症状。
疑病产生的原因是内外交互作用的。比如,有人受养育方式的影响,成年后遇到挫折时,用疾病替代挫折来“自我保护”。还有人,当家庭不和、工作不顺、人际关系紧张时,会把注意力转向自己躯体,从而出现疑病倾向。
并非所有的疑病现象都是疑病症。也不是所有人的疑病现象都会发展成为疑病症。
对于偶然发现的确实存在的疾病,要积极诊治;对于不能克服的疑病症,必要时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
疑病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是指由于对自己健康过分关注,而固执地怀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须有的一种或多种疾病,并因此引起焦虑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
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神经症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意识的心理冲突:
②精神痛苦:
③持久性:
④妨碍病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⑤没有任何躯体病做基础:
2-以疑病症症状为主
该病症区别于神经症中其他类型,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等。
至少有下列一项表现:
①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②对健康状况,如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做出疑病性解释,但不是妄想;
③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
3-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呈阴性,不相信医生的合理解释。
疑病症是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持久而顽固的情绪,这种情绪已是一种超离常态的病态性怀疑。
一般而言,当一个人坚信自己患有某种较为严重甚至致命的疾病,且专科医生检查后认为没问题,但仍相信自己患病的事实,担心持久不散,并且严重干扰个人生活和工作时,可以初步诊断为疑病症。当症状出现至少三个月才能做疑病症诊断,如果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说明疑病症比较严重。
疑病倾向是世人皆有的一种普遍现象,而疑病症则是需要治疗的病态现象。
在一次讲座中,弗洛伊德给疑病症下了一个定义:疑病症是一种爱上自己的疾病的状态。
疑病症患者既怕生病,又很爱惜疾病。它成了一种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从世界上退缩的方式或借口,或者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逃避工作或者留出工作的时间。所以疑病症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而为,它们都是无意识进行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它们也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心理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能产生心理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