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初印象
一句梧桐美,种满南京城。
初到南京走出高铁南站,就被这座文化底蕴厚重大气的城市而折服!
最吸引我的不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而是无论走到哪里,总能看到造型各异的行道树,似乎每一个分枝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忍不住让人遐想……。
那一排排、一列列、一道道,放眼望去除了树还是树,庞立在道路两旁高大的梧桐在四月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行人遮阳为行人挡雨,俨然是一位智者守护她的儿女;四月的繁茂的树木枝叶构建这座城市独特景观,也构建出她生生不息的蓬勃。而道路两旁坐拥着各种各样的绿色植物,仿佛让人进入一座绿色森林,穿走在南京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子,每一处马路,每一处建筑都能被一路花开一路鸟鸣而惊艳她的魅力,而南京真不愧为绿色之城!
是南京,是江宁、金陵、南都也是六朝古都!
这座历经六朝盛衰之都,在现代热情奔放、古老内敛淳朴与历史融为一体,无不彰显她的格局魅力,历经四天共处的一面之缘,却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好像都和自己有着说不清的源远,像雨像雾又像梦,面对她承载着6朝古都的梦想,紧跟着与时俱进的步伐,拓展着新格局的视野,像一位婉约的少女,用包容的心怀接纳着万千色彩,像一位奔放的男子,用开阔的眼界创造着自己家园,更像一位智慧的老者,用丰富的经验守护着一方水土!无不赞叹她的伟大!
当我走在南京的街头,品尝着梅花糕的香甜,丰富的皮肚面儿,醇香的鸭血粉丝汤……都令我回味无穷,看似普通的食物却见证了南京人的生活日常,也成为我对这座城市的独特印记。
当我走在南京的街头,来到了新街口,逛了夫子庙,看到了熙南里,走到了秦淮河 ,欣赏了老东门,路过了总统府,浏览了六朝博物馆,让我感受着古典韵味,感受着历经前年、百年沧桑沉淀,一幕幕仿佛让我穿行在一本本历史书中寻求真相,寻求答案,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灿烂!我知道这不仅是空间历史的积淀,更是对历史的记忆和缅怀诉说。
(二)学习与思考
四月的南京,微风习习,香气袅袅;四月的南京,生机勃勃,繁花灼灼!
最是一年春好处,不负金陵四月天,带着希望,带着期待,带着力量,带着思考来到了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D楼报告厅分会场,会场中来自全国各地优秀老师带来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例,让人听之震撼,他们对课标的理解认知,对教材的尺度把握,对学情的赏识共情,对课堂的灵动驾驭,对知识的拓展迁移,对情景艺术创设,对任务群的巧妙设计……无不印证每位小语人在自己专业领域中素养站位的宽度和高度,印证着每位小语人成长历程,更印证着他们对语文教育的执著与热爱,但他们精神力量,学习的劲头在无形中也在影响着标榜着自己对教育初心高度认知。
看到他们站在最高舞台展示着对专业知识的解读,而我的内心却是激扬澎湃,当时的我在想:如果今天站在舞蹈上的是我,我能不能像他们一样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打动在场所有小语届的语文人呢?如果我站在这个舞台,我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启航书海之门,探索奇妙世界?如果我站在这个舞蹈,我会采用怎样任务群去设计构思我的课堂?如果我在年轻五岁,我也亦或像他们一样积极参与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吗?如果我有足够的决心和强大的气场我亦会像他们敢于挑战自己吗?如果……,如果……,如果……无数个如果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但事实没有如果,这一切的如果只不过再给自己找借口罢了,而时间和年龄都不是阻碍一颗想要进步、成长、蜕变的决心,只有敢于尝试和突破或许才是最好的解答和答案!
有时候我常常在问自己:当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教育带给我了什么?我又坚持了什么?细细回想这一切的源远还是来自于最初的梦想!小时候对教师的理解无非就是上上课,没事了逛逛街,而如今当自己对教师的定位一旦达到一定的高度 ,我才明白教育二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种意义不是简简单单的备好课、上课课那样简单,更笃定了我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标的理解,对课堂的理解,对三尺讲台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对育人的理解,对四有好老师的理解,这一切都注定一个词语来表达:那就是热爱!唯有热爱方能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而这份来自于热爱的力量,也奠定了自己坚持的契机!有时候我也在努力的回想着,寻找着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俨然生活中的自己和课堂上的自己简直就是两个人!生活中的自己没有过多的言语,每天非常安静的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课堂中的自己就是“疯子性”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大笑一起大闹,时而卖萌,时而装傻,时而撒娇,时而严厉,时而幽默,时而强大,时而弱小,跌宕起伏的节奏可以用激情来诠释自己的心境,也唯有此刻的时间才是属于真正的自己,也只有在此刻的课堂中才能找到内心的慰藉,看到孩子们炯炯有神的眼睛,高高举起的小手,精彩的发言,灵动思考的大脑,得到表扬后的开心,看着孩子们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成长,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收获,无形之中也在加冕着自己,感动着自己,细细回想而我何尝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慢慢摸索中成长呢!又何尝不是和孩子们一起慢慢进步呢!
看着办公室白色的墙壁上对“四有”好老师的定义概念: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20之字让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不仅仅是肤浅表意的感悟,而是它从更深层面的意义督促着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去践行、去思考、去学习、去成长!同时也让自己在有温度的教育道路中开启新的智慧火花!
(三)名师点评明方向
评委老师孙世梅老师对学术报告厅的15节课进行了点评。对每位参赛老师在新课标理念方面做出的可贵探索,具体体现在:强化“语用”意识,提升“语用”能力,大部分课例做到了“学中用、用中学,随时学、随时用,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注重综合化、结构化课程内容的重构与开发,努力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避免教学散在无序的静态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学习,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力求让学习成果可视化,让评价贯穿教学全程,以随时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并就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要给学生充足的开展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强化文体意识,要发掘好不同文体的独特教学价值;研究好教材、利用好教材,要最大化地发挥教材作用等方面提出建议并给出实操策略。
张学伟老师对D楼报告厅会场的15堂课进行了点评,张老师肯定了新课程背景下青年教师课堂的转变和探索。他提出一:在这些课堂中我们看见了什么?1.看见了情境和任务——真实的情境设置和恰当的任务驱动正成为课堂的主旋律;2.看见了整合与对比——不同文本的对照阅读和整合表达显示着思维的逐层进阶;3.看见了思维与情感——思维和情感在语言的实践中共生共融共振。
张老师通过我们用什么撬动课堂?也给出明确的答案1.用语言撬动课堂——寻找文本的语言特色,紧扣文本的表达方式,一个支点可以撬动课堂(年轻教师学会情境的创设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对文本的研读);2.以思维撬动课堂——寻找文本的思维启振点,以思维带动语言,语言和思维共生是语言实践的基本路径;3.以情感撬动课堂——寻找文本的情感共振点,设计情感的启动场,语言实践才会变得鲜活;4.以活动撬动课堂——设计贴近文本语境和学生生活的活动,可以点燃课堂,引爆思维。最后张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三个关注:关注整体训练,避免零打碎敲;关注语言实践,避免跳脱虚蹈;关注文本语境,避免情境架空。他还提出四条与青年教师共勉:让课堂成为语言的训练场,让课堂成为思维的运动场,让课堂成为情感的共振场,让课堂成为文化的根植场。
学习,一直在路上!学习没有时间和年龄的限制,唯有热爱,方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