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讲群文阅读教学议题(王利)
摘录:
1.群文阅读,教学不是任意几个文本的简单相加或堆积,而是将具有同质特色的一组文本进行统整安排,重新组合,以期师生在集体构建中达成共识的过程
2.依据文本体裁设计议题
3.依据文本内容设计议题
4.依据文本主题设计议题
5.依据文本艺术手法设计议题
6.依据文本作者设计议题
第57讲群文阅读教学建构(高艳霞)
摘录:
1.群文阅读。教学建构应遵循的选文原则:一遵循课程标准选文;二以教材为基础选文;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文;四根据议题选文
2.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根据议题形成具体的阅读任务群;二根据议题合理设计群文阅读问题;三注重群文阅读教学的总结与评价
3.群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课堂应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课堂应宏观把握,突破重点难点;课堂应多种阅读方式并举;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比较阅读
第58讲学习任务群的探究(王丹)
摘录:
1.聚焦核心素养,设计任务驱动
2.搭建学习支架,促进任务融合
3.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活动效率
第59讲整本书阅读指导(樊宝玲)
摘录:
1.知人论世,激发兴趣
2.借助旁批,落实理解
3.互动交流,深化思考
4.读写结合,思辨表达
第60讲语文作业优化处理
摘录:
1.分层设置语文作业
2.多元化设置语文作业
3.设置贴近生活的语文作业
4.对学生作业给予恰当评价
5.教育提供的东西应该是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爱因斯坦)
感受:
学习补短板,理论多实践
随着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一名中年语文老师的我,越来越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忙碌杂乱中,我开始有些抗拒关于新课标的一些概念,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情境化教学……但是,随着对新课标理念学习的加深,对于这些让我感受到压力的概念,我开始尝试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面对。
这本书在写作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还未颁布,所以几位老师关于群文阅读教学引用的依据和实例大多是高中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虽内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从语文教学的初衷来说,其实也有很多的相通之处。
王利老师给出的关于群文阅读议题五个选择原则,从理论角度来说,如果进行群文阅读,我也会考虑从这些方面选择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其实还是需要好好研究研究的。我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新闻活动探究”和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演讲”做了一个简单尝试。我没有重新进行文本组合,只是根据教材编排,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从不同目标出发进行了调整。效果不够理想,现在反思一下,跟自己对文本解读的深度,阅读视野的广度还是有很深的关系的。
对于群文阅读的教学建构,高艳霞老师从“群文阅读教学建构应遵循的选文原则;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全文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引导。理论指导细致入微,方法操作亦有实录佐证。读完之后,更加感受到群文阅读教学对于语文老师的要求之高。目前,自己似乎还没能力设计实施一次群文阅读教学。而我们学校,到目前为止,也从没有人给大家展示过群文阅读教学。希望后面能有机会聆听名家的群文阅读课堂,现阶段的我,急需从学习开始自己的语文教学。
王丹老师《学习任务群探究》,是从,高中语文新课标所提到的18个学习任务群角度进行的实施方法探究。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是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层面设计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个任务群。但王老师所引导的“聚焦核心素养,合设计任务驱动;搭建学习支架,促进任务融
;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活动效率”的实施方法一样可以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习任务群是推进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也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发展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思维发展的新理念,也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学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首先要从专业理论上把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做好实践。
樊宝玲老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看上去也就“知人论世,激发兴趣;借助旁批,落实理解;互动交流,深化思考;读写结合,思辨表达”32个字,但要真正推进整本书阅读却很是不易。在语文教学中,我也曾以《红星照耀中国》为阅读内容尝试过。精心设计了阅读任务,认真指导阅读方法,然后开展阅读交流。但课堂上,无论是任务推进,还是交流互动都非常艰难。现在,结合樊老师的指导回过头看看,应该还是在“阅读”二字上出了问题。
学生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进行阅读时,缺乏自主探究意识,大多都是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的他人之言。没有真正将读落到实处,所以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也就蹒跚踉跄,举步维艰了。
学习任务群也好,整本书阅读也罢,这都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发展的趋势。对老师的要求极高,但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低。怎样能在乡村学校贫瘠的土地上,让语文教学开出最美的风景,需要反复学习,积极实践。路虽远,行将且至,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