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零零的清晨,就我一个人,这样的出发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我知道自己不会与骑友同行的,不管如何说服我,我都已经坚持到了最后一程。
正常行程,今天是多余的停留,但我不愿意去赶路,内心有一种声音传递于我:欲速则不达。故此,我多停留了一天。一个多月都坚持下来了,不在乎这一天早早到达。好好把自己收拾一番,衣服洗了,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最神圣的一天。翻过米拉山可能拉萨就在眼前,我还是停下了脚步,去做一些关于骑行以外的事情,找一个地方发发呆,楞楞神,采采风,看看麦田,看看牦牛,看看山脚下的油菜花,还有那无尽苍凉的连体折叠山脉和流淌的河流,与当地人聊聊天,随便走走,买些东西,讨价还价,即使漫不经心的去散步也会觉得湍急的拉萨河是静止的存在。但就是这种看似无聊的日常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异常的快乐。几乎和往常一样,把整个县城走了一遍,只需要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一座城市。这里的城市几乎都是一样的,一条“川藏公路”穿过一座城市,就是它的全部面貌。在那拉萨河畔,我看到了骑友们马不停蹄赶往拉萨的身影,而现在的我换了一种身份和角度去思考那个曾经在同一条公路上赶路的“我”。可能明天我也会像他们那样,骑行在同一条公路上,迈向同一个终点;但我坚信,故此多余停留的一天,明天出发的我,一定是一个全新且与众不同的自己。
我突然之间,又不想结束这段旅程。即使我走得已经非常之慢,但还是逃脱不了到达终点的宿命。在旅行中,为了到达目的地,有时会拼命地赶路;到了终点,却又责怪自己为什么太快呢?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对话,但事实却是如此。或许真正的完美,是残缺遗留下的瑕疵,不完美也许也是一种美,只有这样才会勾起一份珍贵的回忆。
人生没有遗憾,岂不太完美了。
最刺激的事情,就是翻越那一座座的垭口,一睹“会山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壮阔。站在垭口,看着那蓝天和白云,呼吸着稀薄的氧气,一切苦难都归一平淡。当我看到那山外还是山,天外还是天,当我人生的海拔高度达到最高的时候,视野也就变得空旷了,心情自然也就舒畅了。
在翻越米拉山之时,偶遇骑友在路边补胎,一行五人能结伴到最后一天,到达布达拉宫广场,这一定是一生的挚友。为什么这么说呢,川藏公路组队,只有两种结果:
一是收获一生的友情,包括爱情。
二是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会立刻绝交,至此消失于彼此陌生的城市。
请记住我说的话:往往最后与你一起到达终点的人,今生永远不会忘记。比如:毕业、当兵、第一次上学;或是人生的某个阶段要结束,你会发现最后陪伴你哭笑的人,回头去看,原来一直都在身边。只不过在一起的时候,彼此会忽略对方的存在。只有离别的那一刻,才会是陪伴最珍藏的记忆。所以,一定要记住那些与你共同到达终点的人。即使与你同行了一天,也会消除你一路的疲劳。佛陀在最后一天让你们相遇,一定是命运的安排。一路上队伍增增减减,相伴在最后的那一个人、一群人,才是友情、爱情。人性只会记住那些,在重要时刻与你分享和见证的人!
让我们的终点,相遇拉萨,这就是一段故事永恒的不朽。
他们邀请我一起同行,我断然拒绝了他们的盛请。因为目的地不同,他们去旅程的终点,而我需要停留一夜,隔天才能到。我已经花费了很长时间,又是独自一人,根本不在乎这一天和结伴是否这个话题。我停下车子和他们聊了很久,然后慢慢悠悠的骑着自行车继续前进,就这样走着走着就散了,真是好奇怪呀。按照当时心里的第一反应,我还是乐意一起前行,但思量之后最终还是决定一个人的朝圣之路,还是自己一个人去完成吧!
我骑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追谁,也不是为了等谁。就只想一个人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无需关乎他人的心情,随心所欲,无牵无挂,享受那久违的孤独。在旅行中我很抗拒这种孤独,但是行程即将结束,我又发现我喜欢这种孤独。喜欢孤独与我陪伴的每一个日夜,每一个思考,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章节。我似乎爱上了孤独,孤独可以创造,孤独可以分享,孤独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孤独可以铭记永恒。
如果有人打扰了我,那一定是偷走了我的孤独。
今天翻越最后一座高山即:米拉山。翻过此山,就可以看见那心中遥远的拉萨。只要天气良好,爬米拉山还算比较轻松。两年前第一次翻越米拉山时,隧道还未打通。如今的隧道已经打通,林拉高速才正式全线通车。自行车上不去,所以还是需要走318国道,翻越最后一座5013米的米拉山。
有人问我:“你每天爬上山来,又骑下去。明天可能又需要继续爬山,这样累不累,又有什么意义?”
也许确实没有什么意义。询问意义的人生,恰无意义。但对于我来说,不翻过这座山,我就到不了目的地。每翻过一座山,也就意味着距离目标更近一步。身后的山它会累积成为我人生的高度,而眼前的山才是心中的一座大山。不能说翻山很累,只能说我与山每天作对的劲头,其中经历的坎坷,让我倍感快乐,这就是骑行的艺术。在追寻心灵美的历程中,我们会翻山越岭,风雨兼程,犹如一位磕长头的信徒,一步步接近真理的含义,这就是骑行爬坡的艺术。作为爬坡王,有时心里也会感到一些忌惮,讨厌爬坡,但没有办法。路依山而修,而我也只能顺此骑车,我没有长翅膀,飞不过大山和江河,也许这就是骑行吧。
经过费力才得到的东西要比不费力就得到的东西较能令人喜爱。一目了然的真理不费力就可以懂,懂了也感到暂时的愉快,但是很快就被遗忘了。要使真理须经费力才可以获得,因而产生更大的愉快,记得更牢固,诗人才把真理隐藏到从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不真实的东西后面。
——乔万尼·薄伽丘《但丁传》
骑行,不要担心里程很长,但凡去做一件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路得一步步走,坡得一圈圈爬,山得一座座翻。即使距离再短,不迈开双脚永远也到达不了地方。
我确实找不出翻山这种重复的生活意义何在,但又有谁能告诉我“意义”该如何表达一个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不合乎常理的事情,永远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我翻山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状态,起起伏伏大跌大落,又犹如生活过日子,有精彩必然有平凡。有时我把自己都欺骗给了世人,假意悻悻地讲着什么梦想,殊不知自己却是狼狈不堪的生活。那又如何,山不翻了,工作辞了?假若生活都是一帆顺风,怎能体会到过山车带给自己的刺激。生活亦是如此,患难与共才会懂得甘甜的苦楚与不易。
重复,意义,该如何定义和理解?人生就犹如西西弗滚巨石一样,荒谬竟然是人生存在的意义。
我承认,几乎每天都在翻山,但对我而言,我却乐此不疲。我也承认,翻山很累人,也很讨厌,有时几乎会占用掉一整天的时间,但是下坡却只需要一个小时就即可完成这一整天爬坡的量。下坡对于上坡而言,工作劳动的强度和时间显然是极其不对等的,但是他却是一整天工作的结合。由此我发现:付出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会得到片刻的回报。
磕长头,即:双手合十,上举至头顶,后移至颈部,再下移至胸部,然后俯身直卧,双臂前伸,额头触地,心中默念六字真言,这便是虔诚的朝拜者。
青藏高原,这个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每天都会有朝圣者不远千里来朝圣。严寒酷暑,冰天雪地,塌方、冰雹、泥石流,信徒们依旧风雨无阻,只为了向心中的圣地朝圣。有坐车、徒步、磕长头去朝拜。最艰难的就是磕长头去朝圣,只为一见释迦牟尼。在信徒的心中,只有世上最困难的朝圣方式,灵魂才会得到忏悔,罪孽才会得以洗礼,在来世的轮回中得到永恒的解脱。他们一步步,虔敬地磕头,只有一个目标,向着心中的圣地朝拜。
不是所有的朝圣都是忏悔之意。小之为个人、家庭、事业修行,大之为众生,祈求世界和平。虔诚的信徒,一生磕头或念诵六字真言达十亿次以上。常见藏族人左手拿佛珠,右手执经轮,心中不停地默念六字真言。一生皆是如此,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有些信徒一生要磕十万次头,才算修行的圆满。为什么要磕十万次呢?是因为当年宗喀巴大师成佛时,他所坐的地方生长出一颗菩提树,有十万片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面都有一个佛像,所以他们都要把这十万个佛像都拜到。
磕长头去拉萨,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载,还要有充足的资金以及后勤保障才能完成。最常见的一般是家族或一个村子里共同朝拜。我生怕打扰他们,在身后默默地跟了许久。遇到一位磕长头朝拜的信徒,是一位僧人,他非常的黝黑,主要负责做饭。朝圣者的车子很好辨认,他们一般开着三轮车,或者四轮驱动的车子,车子全身都会用帆布包裹,里面琳琅满目地放着自家的全部家当,有些车子外面挂满了水桶。对了一个很明显的标志,朝拜者们一般会在车子上插两展红色的小旗。中午吃饭,藏式糌粑,我有幸与他们聊天,聆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他们告诉我内心一定要诚。我很好奇他们磕长头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他们说:
“就这样,用手比划着朝拜的动作,然后心中念着六字真言或经文,再然后就是往前走,继续这样磕头......”
“你会想些什么”
“什么都不会想,好好嗑自己的头就可以了”
“你们要去拜谁”
“觉沃佛,他是这个世界上加持力最大的一尊佛像,如果得到他的加持,那一定会得道成佛。”
你若诚心,必会感动佛祖。再然后,语言的障碍给了我一个质朴的笑容。我想了解更多关于磕长头的为什么,是什么让他们用这种匍匐,身体极度严苛的要求而朝拜。或许在我这个外人来看,似乎他们做这某种神圣而伟大的事情!他们的内心就是这样简单、朴素、虔诚。在那一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就感觉在与一位智者交流,庄严、神圣、肃穆,仿佛聆听到了佛祖的声音。
释迦牟尼曾说:“在已经证悟的一切诸佛中,没有哪一尊佛是不依赖上师而成就的。唯有借着虔敬心,你才能体悟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无法在凡夫心内体悟。一切伟大的智慧传统已经告诉我们,超越凡夫心之路必须通过心。修心之路就是虔敬心。你必须知道真正的虔敬心是什么,它不是无心的崇拜,不是放弃你对自己的责任,也不是毫无拣择地服从一个人或一种奇想。真正的虔敬心是对于真理牢不可灭的接受。真正的虔敬心来自敬畏和尊崇的感激,但这种感激是清晰的、扎实的、明智的。
——摘自《西藏生死书》
朝拜者给我的印象,衣衫不整,脏又乱。鞋子的脚尖早已磨平,穿着牦牛皮制成的外衣,头发凌乱,额头磕出一个老茧,击打着手中的木板,双手合十,做着神圣的仪式。他们朝拜的内心,达到什么境界,才会如此的干净、祥和与宁静。是什么让他们倾其一生财产,卖牛卖马,只为今生朝拜一次大昭寺。他们高贵的单纯里是昼思夜匐,朝思暮想的圣地,或许只有心中有了皈依的地方,人才会放下外在的一切,去追求精神里的世界。
在信徒的精神里,他们敢直视自己内心的世界,知道长途跋涉,历经万难险阻只因心中那份未完成的夙愿。不管人怎么活着,最终都要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活着为了什么,追求什么,怎么去活着,那一定是精神里的范畴。
这确实是一件让我值得深思的哲学话题。但当我发现以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才是一个人愚蠢的表现。他们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心中的朝圣,仅此而已,而我却把这种最普通的表达内心的方式赋予了太多的意义。索达吉堪布说:“对于佛教要智信,不要迷信”。这里所说的智信和迷信的区别在于,不要看到别人在做着磕长头,就以为很虔诚,自己也跟着磕几个头,其实这就是迷信。智信是在心中,皈依三宝,并不一定表现的很明显。
什么是敬畏之心,很简单,如果明天就要殂谢,你将如何告别生命?这就是人对生命的恐惧,敬畏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每人对待他人,犹如对待生命我们的态度出发点都是敬畏的,那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众生,那就是敬畏里的高贵精神,彰显众生的光辉。因为平凡,才会彰显人性永恒的光辉。只有平凡的人生,才是支撑人间最善良的永恒。所谓灵魂,是众生的平凡,直抵高贵的单纯。
信仰,会让一个人变的纯粹、干净、富足、善良。
——201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