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攀比,有个例子很有趣。
类似这样:妈妈说,你看看人家XXX,成绩多好多好;儿子说,你看看XXX的爸爸,开多好多好的车。
妈妈在攀比,儿子也在攀比。在我们从小的教育里:家长和老师似乎都认定了攀比就是一个贬义词。但是长大后,我们仍然还是会攀比:攀比工资,攀比职位,攀比衣着,攀比子女,和同事攀比,和同学攀比,和闺蜜攀比,和朋友攀比……生活中无处不攀比。
攀比,原意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当我们经历世事,再来看看这个解释,难免会有疑惑:什么样的标准才算是高标准?什么样的情况和条件下和人比才算是盲目?
在我看来,原来的这个解释有点因循守旧。现在,我尝试用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来为攀比正名。
首先说“比”。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有了比较,才让我们保持了前进的动力,即使最后没能如愿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起码也好过原地踏步。这是竞争残酷的当下社会,教会我们的道理。
当你不去跟人比较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实际是放弃了努力,给退缩找借口。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不进则退的生存法则始终存在,我们不得不比较。
说完比较,再说“攀”。“攀”字对应的是高标准。职场上流行一个激励的法则:当你给自己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定一个你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如果这个目标你踮起脚就能够得着,那你还是会用保守的,原来的老做法来完成这个目标,如果是常规动作完不成的目标,你一定会想办法绕开思维定势,寻找更高效更好的方法。这样,你还能说高标准是坏事儿吗?马云说:人还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效。
攀比多由妒忌产生,但我不认为妒忌有什么好批判的。当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时,自然而然的产生比较的心理,心生妒忌也是人之常情,为什么要批判?隐藏?
当然,如果你处处与人攀比,那就没有必要了,毕竟,人无完人,只要记得这一点,攀比就不是什么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