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辛苦收集的资料被误删的经历? 我有,刚毕业前两年花费无数精力收集的源代码,文章,电子书,存在一个硬盘上,被一个同事不小心格式化了。那感觉,真是...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影响,因为那些资料我并没有看过,以后也很可能不会去看,因为根本看不过来。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决定不再收集,而是按需查找。
然而即使有这样的经历和决心,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微博微信里依然留下了千余条收藏;Kindle 和多看里面,依然躺着300多本电子书。照我现在的看书速度,够我看10年的。
收藏是幻相
囤积欲实在强大,然而它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囤积付出的成本,而是它带来的学习的幻象,妨碍了你真正的学习。
大脑是很容易欺骗的。收藏时释放的多巴胺,已经让你很快乐了,降低了真正去学习和实践的诉求,带来仿佛已经掌握了的错觉。
何为真正的学习? 以收藏了多少资料来验证是否学习是不靠谱的。收藏是学习的障碍,而不是助力。
真正的学习是做出判断,并据此行动,检验自己的掌握程度,倒逼出遗漏的信息和知识。
罗辑思维节目里有一期评价李笑来,说他靠比特币彻底实现财务自由,原因是比特币刚出来的时候,他就觉得靠谱;靠谱的原因是因为他懂互联网/懂数学/懂货币与金融/懂加密/懂财富积累的逻辑/懂…标准的斜杠中青年。
这个例子我们可以 get 到两点:
- 一是李笑来没有止步于收藏,甚至也没有止步于阅读,而是践行了自己的所知所学。结果无论是好是坏,都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 二是他的结果是好的,能部分的证明他真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真的“懂”。
对于第一点,我们如何也能破除收藏的幻象,去完成真正的学习呢?讲两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做个思维实验。你要把你书柜里的书送人了,看你舍不舍得?如果你不舍得,证明你还没掌握书里的内容,那就尽快去学习。所以说书有没有看过的标准不是有没有看过,而是舍不舍得送人。
第二个技巧是作为讲师/培训师来帮助学员的技巧:不要主动发放培训材料。一个真实的例子启发了我这个技巧。某次培训时有人问课后可不可以发材料,我说可以。但后来我忘了,真的忘了。然而,直到一个月后,才有一位学员发邮件跟我要材料。从那次之后,再有人课堂上跟我要材料,我都会让他三天后再发邮件给我。这种方式可以抑制他的收藏癖;通常三天后还记得要材料的,都是至少还会再看一遍的。
要记住输入只是娱乐,输出才是学习 (不那么极端的话,输入是学,输出是习)。 听课是娱乐,做作业才是学习;看书是娱乐,写作才是学习;听人聊天是娱乐,问问题回答问题才是学习。
如果不去实践,专业书籍也仅仅起到科普作用。工作压力来自于眼高手低,实践才能减压。
行动才是真实水平的反应
对于第二点,跟我们主题“破除收藏即学习的幻觉”不直接相关;它牵扯到“学会,懂了”的定义,顺便多说几句。
何谓懂? 可以做靠谱判断;判断包括对成本和收益的估算,过程和趋势包括困难的预判。 判断可以检验所谓专家的成色。专家就是判断比较准确的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叫经验,不叫懂。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上面的几个领域,互联网,数学,货币金融,加密,复利啥的,也略知一二,但真正能检验我们对这个领域到底懂不懂的方式,就是看你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并敢于据此行动。或者说你到底有没有做出判断,检验标准就是有没有行动。
而我们太多事后解释,太少事前预言,太少坚决的行动。是否能够知行合一,也是检验是否认为“学会”的自信程度。
参考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