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秋 宫》又名《破幽梦孤雁汉秋宫》 马致远(1250~1321)年 元代杂剧家
我们都知道,马致远作为一个元代的,深受汉民族文化熏陶的杂剧家,对汉族国家的灭亡,抱有深切的哀痛,对蒙古贵族的歧视,压迫和掠夺汉人的政策,怀有郁结的难言的悲愤。他所出的年代,正是元朝的统治日趋巩固的时期,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不能坦率地表白时,也只好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他通过大家都所熟知的昭君出塞的这个历史的典故,曲折而完美地宣泄出来了。可以说,他的《汉秋宫》是历朝历代的昭君故事中最艳的一支色彩斑斓的经久不衰的鲜花。它以个性化的人物,宏丽的场景,新颖的主题,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出类拔萃的古代悲剧中的杰作。
我们也都知道,历史上昭君出塞和亲,是在汉强胡弱,呼韩邪向元帝称臣的形势下安排的。这一决策加强了两族的团结,确保彼此的安全和交流,是令人鼓舞的一件盛事。但到了马致远的笔下,昭君出塞却出现了逆转,也就是说,变了味。匈奴方面仗势要挟,汉王室则忍辱屈从,这种胡强汉弱的失去了抗衡的优势,也改变了和亲的性质,也导致了作品的主题,人物和情节也有了大幅度的变化。这大概也就是杂剧家马致远所处的在外族所统治下苦难的真实写照。这也就把悲剧的主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抒写个人命运的不幸扩大到整个民族的屈辱苦难,使得这部剧作成为了一幅具有时代特征的悲剧的画卷。记得曹禺先生也有一部话剧《王昭君》,大概就是根据这一路径而创作的吧。
汉元帝即位后,无心朝政,贪恋女色,大肆选美。他加封毛延寿为选美的特使,他原是宫中的画工出身,去全国各地征选美女入宫,将选中的美女各自画像,呈给汉元帝赏阅,以备他按图临幸。毛延寿是一个非常贪财的官员,借选美之际大量收敛金银,王昭君被选入宫中,因无钱贿赂他,毛延寿就故意将她画丑,结果她长期被禁锢在后宫的深院里。
一天的深夜,王昭君一人在后宫内独自弹奏琵琶来消遣自己的愁闷,此时正在巡宫的汉元帝,远远地听到琵琶声,听得入迷,便传旨将她接驾到宫中。当他看到王昭君的仪容,为她的美姿丽色所倾倒,当即册封她为明妃。当他知道,是毛延寿向王昭君素要金银不得,便故意将她画丑时,当场命令侍卫去捉拿他,并将其斩首。
毛延寿闻迅便潜逃的匈奴,将王昭君的真实的画像献给了呼韩耶单于,唆使他大兵压境,向汉元帝索娶王昭君,不从则兵戎相见。汉朝的文武百官都畏惧匈奴的势力,都纷纷力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来换取和平。汉元帝感概到;手中的文武三千,中原的四百州,竟无一人可退蕃兵。无奈之下,只得含悲灞桥,挥泪目送昭君北去。
昭君为免双方的刀兵之灾,便自愿说服皇上前往。呼韩耶单于知道昭君要来,大喜过望,便亲自率兵北上来接,并在黑龙江畔为她设宴。昭君不舍故国,思念元帝,在宴会时,她接过单于的敬酒,身向南方长空遥祭,在汉蕃的交界投江而亡。
呼韩耶单于眼见昭君已死,枉与汉朝为仇,想到此事都因毛延寿一手搬弄,决定将他解送回汉朝,以修和与汉朝的关系。汉元帝也大排宴席,招待北方来的番帮使臣,并命人将毛延寿斩首,来祭献明妃王昭君。
剧情的故事应该就此结束了,可马致远偏偏却给剧情一个抒情的结尾。他选择的时间是一个秋天的夜晚,选择的地点是萧条冷落的深宫,就在这个当初他所听见琵琶声的地方,百花正开春意正浓的时候,他踏着皎洁的月光,遇见了仙女般的昭君。可现在人事已非,只剩下她的一张美女图悬挂在宫殿前,然而昭君的美女图毕竟是无声无息的和静而不动的。这时马致远还别有匠心地引出一只失群的孤雁,雁声哀哀,给寂静的宫殿增加了哀怨的气氛。深宫的荒凉,雁叫的凄婉,渲染出与元帝的此时此刻的心情,以及对昭君的思念都起到了很好的衬托。
我以为,该剧是一部历史剧,取材于昭君出塞,剧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又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改编。通过对汉元帝和昭君悲剧爱情的描写,不仅体现了女性的某些悲剧性,也阐述了一种世事变迁,历史兴亡的感触,更是透露了命运的无常和无奈。剧作家自己也曾说;“情之所钟,在帝王之家罕见”。
我也以为,王昭君深知摆在她面前的将是难以承受的塞外风霜,而为了汉室的江山,不得不出塞和蕃。她临行留下汉家的衣裳,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江自尽。这一些情节着墨不多,却点笔成章,相得益彰,她的崇高的气节,千古流芳。记得有一位我所熟悉的教授所说;“历来之论曲直,皆以此剧为元剧之冠, 盖马致远此剧,除故事悱恻动人,其中又隐含家园之痛外,其曲文之雅丽与描写手法之高妙,亦非他家所能及”,说到了点子上了。
马致远的戏剧结束了,我也从大敌压境时的百官怯懦的场景中走了出来,他们在太平盛世中能共享太平宴,却在国难压境时还不如一个女子时,我的悲哀也是五味杂陈的,也留了给我们常驻的思考。我喜欢这一部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