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她分手两个多月了,一直在反思这段爱情失败的原因,以及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人与人之间,会因种族、文化、性格、价值观、人生经历等等产生诸多区别,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认知上的差别,导致我们各自活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
脱不花(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说:“认知水平趋同的人,更有可能结成虚拟“社区”,在生活方式、个人成就和社交关系中表现的更为接近”。
比如:她准备报名考计算机二级,问我怎么样?我说举双手支持呀!可接下来该怎么做,我可能习惯以终局思维去想,最终是要考过拿证,那么就要不断刻意练习,把任务分配到每天,然后开始行动!而她并不会这样,直到临近考试一周,才刚刚开始练习,且并没有接下来好好拼一下的准备,(可能在她的认知里,室友也没开始练习,过不过无所谓,不差这点时间、金钱和精力)
首先我承认怎么选择是她的自由,我无权干涉,但是这件事折射出我们两个认知上巨大的差别,我真的不能理解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时间、精力和金钱,我试图去和她交流我是怎么想的,立刻会触发她的习惯性防卫。(可能我的情绪传递方式也有问题,参见73855法则)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个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这次以我为例子,一次和小组成员讨论培训的主题内容选择,我把自己的想法说完,“我觉得这样不对,我的想法是......”对方这样回答。当我听到“我觉得这样不对”这七个字之后,立刻触发自己的习惯性防卫,接下来的内容没有一个字入耳。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就是外部环境问题。
自己有过当数学课代表的经历,当时收作业总是不齐,我就对那些没完成作业的同学抱怨:“你们就是不想做,懒”,可到自己也没完成的时候,就安慰自己说:“各科作业太多,时间不够用,根本做不完,不怪自己”。
我们和客户约好几点见面,然后约定的时间到了,客户还没到,我们可能就会粗暴的把原因归结于对方本人,他就是不守信用。可当我们迟到的时候,我们就会找各种外部原因来原谅自己,“堵车了,闹钟没响…”。
明白了我们有这样一些心理基础,就比较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地进行防卫了,因为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以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加不合理了。
其实,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的根源是惧怕暴露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从另一种角度看,这种机制严重阻碍了我们的成长。
如果每次出现错误,试着复盘,从自身找原因;
如果听到不同的声音,试着先认真听完,别让情绪控制自己;
如果......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建立绿灯思维:
先来看红灯思维,红灯思维就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开始找理由反驳:“你不了解情况。”“你先听我说”。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对我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呢!
遇到不同意见四步走:
第一步:认真倾听,让对方充分表达意见
第二步:充分沟通,交换意见
第三步: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每提出一个问题,先给出解决方案,即使这个解决方案很low)
第四步:对新观点多角度思考,用途、价值、不足、如何优化等
记得今年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时候,比赛前一周,英语老师给我一个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练习一遍,完后,有同学给我发消息提意见,说我的肢体语言停留在舒适区,表情没有变化,有点紧张......听完我直接发红包感谢,真的是感恩。
但是绿灯思维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成对我们自己的否定。就是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行为or观点”绑定在一起。
比如propose的时候,老师骂我们PPT做的差,当时真的会以为自己被否定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自己,以前的认知就是“PPT是我做的,它被否定,就是否定我本身。”然后不自然就会激起习惯性防卫。但是现在发现是这样的“老师否定的是我的行为(我做的PPT),我是好的”。
老师给我的行为or观点提出意见,目的是希望我改进和提升,让自己快速成长,(我的观点or行为是用来改进和提升的,我是好的)这才是这件事的本质。
希望大家区分好“我”和“我的观点or行为”,下次面对质疑的时候,您会怎么做呢?
文献摘录:成甲的《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