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笔下的死亡方式多种多样,无论“轻”还是“重”,都不会让我们忽视它们的存在。
一、帝王之死。
纣是最难对付的,因为他是聪明人――“智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又孔武有力,可聪明人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厉王能弭谤,幽王会烽火戏诸俟,结果是自掘坟墓。齐桓公晚年沉迷声色,用人失当,难保善终。楚怀王不知智商太过着急,还是张仪太能忽悠,死的真是稀里糊涂。大势已去,子婴降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项羽战死,是因为太懂得作战艺术,还是太不懂得“停止播放模式”?
二、臣子之死。
屈原投江,是理想破灭,美政不得推行。伍子胥演义完一部复仇记,又开始了下一场苦情戏。“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是孔子发出的人生感慨。老子结局却比较浪漫。贯高守义,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反对“以暴易暴”,品格高尚,则流露出作者对天人观的批判?吕不韦、李斯死于利,黄歇死于色,值得后人借鉴。
三、将士之死。
是杀人机器,同时也是棋子,又被视为不祥之器。因赵括的书生气而被坑杀,因项羽破釜沉舟而拼死一搏斗,因田单反间而悲壮冲锋,因将军舔疮而走上不归路。当章邯走上战场的一刻,胜也输了(赵高不爽),败也输了(自己不爽)。试问,有几个能真正做到解甲归田?
四、谋士之死。
晁错。急功近利,不知审时度势,表面光鲜,背后暗潮汹涌,文帝为一己之私,“使中尉召错,绐载行东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值得深思。张良功成身退,既实现理想抱负,又避免了自身的危害。
五、女性之死。
有名的几个中,大部分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还有几位存在于神话的贤妻良母中。赵太后是比较有人情味的一个。戚夫人年轻貌美,在吕雉眼前,她不与共患难,偏爱坐享其成,加上赵王如意屡次差点取代太子之位,吕雉动起杀心是难免的。
六、布衣之死。
都是名医,如果说扁鹊是死于同行秦太医令醯手中,则仓公(淳于意)差点死于“病家”(后世的华佗也是死于疑神疑鬼的病人曹操手中)手中,难怪作者要叹息:“美好者不详之器。”
同样是死,有的死的理所当然,有的则出人意料;有的不同寻常,有的还莫名其妙。从中可以照见人性,可以反观历史。面对每个人的命运归宿,作者的态度比较严肃,虽时有渲染和猜测之嫌疑,但个个形象饱满,比之现在媒体八卦晋景公和秦武王描述中实在高出不止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