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支撑身体和治愈疾病的走路
在站立姿势,双脚保持平衡。开始行走时,只有推动动作产生的那只脚是主动作用的,它独自承载了我们身体的垂直性。
这种推动式走路的动力学展开还具有其他积极的结果和功效,特别是对腹部中心区域的姿态平衡所进行的动力产生和校准。(原文就是如此,我真读不通顺,一边看,一边被虐的稀烂,我感觉是走路时后边那条腿产生的推动力对腹部核心肌群有相互力学作用,腹部核心肌群保持身体的重心稳定,身体的平衡很重要,所以后面这条腿的支撑很重要,不知道我这理解对不对)
也就是推动力走路好,非推动力走路不好。后者腰椎压力重,承受骨盆和髋关节传来的来自下肢的力。非正常的动作往往是严重的腰部疾病产生的元凶,比如脊柱前移。也就是说非推动式走路过程中,腰椎以一种异常方式将动作传递给背-胸部区域,然后至脖颈背区域,这种腰部的机械传递,其垂直性产生于椎体过分靠后的部位,因此是非正常的。
而推动式走路确保了走路过程中力在腹部中心区域的正常传递。
支撑走路法的推动作用,对于维护髋关节功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后脚推动产生的推动力引发了推动力一侧的髋骨向另一侧髋骨的摆动,这个来回往返的平面对角线运动中,肌肉不放松,能确保身体垂直重心由后至前的转移。作者说支撑走路法能够对自身的关节系统进行养护。
第五章 视觉、运动功能与走路
作者说过度依赖视觉去控制我们的行动,行走,可能引起走路程序以及平衡控制的紊乱。导致视觉与心理运动机能的断层。
如此,原始运动冲动可能就是致病原。
镜像系统的激活始于视觉-运动的刺激,孩子们的感受和存在感的发展与父母最初的照顾姿势密切相关。所以,在生命早期走路的姿态或许就已经通过镜像神经元定格下来。在成年以后,我们的运动功能忠实地反映早期与父母互动的状况。如果没有做出诊断,有些成年人的非正常的,创伤性的走路推动方式可能延续一生而不被察觉。这些姿态的偏移在不断地重复中导致了运动的紊乱和生物动力学上的曲误。
如果说走路是一种无意识自发行为,它并未完全丧失一些微弱的意识感受,我们可以对其大加利用和发展。这正是习得一种新型走路方式需要在一个复杂的计划中进行的原因,这涉及存在感,意识及整体性的本体感觉的发展。这种习得对于年纪较大的人群维系良好的运动和身体活力至关重要。支撑走路法开阔了视野,通向新的空间感知,在轻松愉悦的走路方式中拥有更好的状态,感觉被一种清晰的张力所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