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2,周日,晴
丽日晴空,好日子。今天是护士节,也是母亲节。两个伟大的节日,都是感恩女性的节日。女性的勤劳、慈爱品性,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歌颂和铭记。
清早阅读刊发在《星火》第三期《王大妈的向塘时光》很受启发。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望母亲。作者以“主卧桌上那台外壳斑驳的三五牌座钟”为计时器,将母亲“王大妈”嫁给铁路工人朱德友后的生活按照王大妈的“纪年方式”进行回望记录。座钟昼夜奔波了半个多世纪,虽然打鸣的钟声有点犯迷糊,整点的时都要多“当”七下,但每半个月紧一次发条,它还是能正常走时。王大妈说“扔了怪可惜”的。王大妈舍不得扔,因为座钟是王大妈“向塘时光”的记录者、见证者。“每一次钟声与钟声的间隔都是一扇门,从每一扇门都能走回从前。”
王大妈的向塘时光元年是1966年,那时她十九岁,嫁给了比自己大九岁的铁路工人朱德友。对于自己的结婚时间每个人都应该是记得清楚的,王大妈也不例外,但结婚后的一段时间她记不太清楚,她的纪年方式是“孩子的出生和年龄”。读到这,我不由得闪出一个问号:母亲不会忘记自己孩子的出生时间,那有多少孩子能记住母亲的生日?
作者按照母亲的纪年方式记录了王大妈三个孩子出生到长大时期的家庭生活状况。作者用轻松幽默的语气讲述了那段艰难困苦的生活,令人笑中带泪。苦难没有压垮王大妈,生活的点滴好转就能让其开怀大笑。笑对生活,生活才会越来越好。这就是作者的生活态度,也是王大妈的生活经验。
王大妈对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工作的态度是勤恳的。王大妈能吃苦,有经济头脑。她作为铁路职工家属安排在向塘火车站售货组当售货员。有了工作的王大妈,她的时间是由绿皮火车决定的。“来来去去的绿皮火车将她在向塘的每天分割成不均等分的小格子,追着她日复一日地转圈圈。”“画出清晨第一道格子线的是50次广州方向来车,接这趟车倒不是卖货,而是拾取车上倾倒下来的煤渣,那是家里一天生活所需燃料,为此王大妈凌晨四点多就要起床。一年多以后,她把第一道格子提前到了凌晨两点多,因为要去售货组发面做包子馒头迎接早班的列车。”“下午两点半的指针是由80次上海方向来车拨动的”、“北京快”列车夜晚十一点多驶来,为王大妈一天的工作画上休止符。星光月色,酷暑严寒,王大妈就这样奔忙在工作的轨道上,不知疲倦,工作中的委屈和心酸都被她一一吞下,“每月二十六元工资是她不竭的动力。”
王大妈是勤劳的,每个车次的间隔时间里她要做很多事:回家给孩子喂奶;给娘家人做布鞋;给婆家父母寄信寄钱;给孩子包饺子,织毛衣,做过年食品。
王大妈心灵手巧,做事很麻利。她从没有学过裁缝,也可以自己为孩子做衣服。看见别人的新衣服式样好,她多看几眼,回来就可以照样做一件出来。王大妈说:“不去做,永远都不会做。”王大妈还很会唱歌,什么歌一学就会,一边做家务一边哼歌。足见她的乐观心态和热爱歌唱。
王大妈从不抱怨命运,精打细算过日子,自己将就着过,冬天一顶三元的防风防冻帽子也舍不得给自己买,但孩子们总是穿得暖暖和和,吃得健健康康。
王大妈“在以火车为指针划分的向塘时光里,在推着小货车的叫卖声里,在孩子们路边热切盼望母亲下班的眼神里,留下一个个清晰坚定的剪影。“
时间都去哪了?王大妈的向塘时光除了分配给了“孩子的出生和年龄”时光、火车画出的“格子”时光,还有“为活过四十九岁”的奋斗时光,为老朱活到八十岁不懈努力的时光。在这些时光里,王大妈向疾病宣战而完胜;为治疗老公的癌症延长他的生命殚精竭力。
活过四十九岁的王大妈退休后生活丰富,她享受到了儿女福气,大女儿经常带着她国内国外旅游;铁路上工作的儿子每天下班后探望她;南昌的女儿(作者我)每天和她视频通话,周末还经常回家陪她。她每天在家刷视频赚钱,三毛两角地攒着买菜钱。她关注情感故事、健康养生、求医问药等视频,她有一些老邻居、老同事、老姐妹,大家互相照应,互相关心,一起聊天八卦家长里短。王大妈保留着六七十年代的的家居物件,为儿女保留着他们的日常用品。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物象是“三五牌座钟”,这是时光载体,记录着陪伴着王大妈半个多世纪。文章首尾呼应,年迈的座钟记录了《王大妈的向塘时光》。座钟依然滴滴答答地走着,77岁的王大妈的向塘时光还在延伸,她还有梦想。
好的散文是有温度的,作者金艺寄情于“座钟”,回望母亲平凡却不简单的一生,将母亲的勤劳、慈爱、仁心、乐观、聪慧、节俭等美好品格镶嵌在时光的“格子”里,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母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