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年前看过纪录片《天山之下》,当时对喀什、库车和塔城很感兴趣。喀什老城鳞次栉比的建筑,虽然颜色略单一,但莫名让我想起了丽江古城,是一种层层叠叠的美,与一种忽然出现在眼前的惊喜感。库车则有五彩斑斓的小房子,“龟兹”,读起来就有一种异域风情包含在里面。片中塔城记录历史的人家则简直是仙境一般,我非常喜欢这类饱含沧桑又陈设良好的家,每件摆设都仿佛吸满了时光的精华,院子里的桌椅也非常古朴可爱,点缀其间的桌旗毯子更是整洁美好,好像能闻见香气。是一种精致的香气。有几个镜头非常梦幻,光影的拿捏更是赋予了建筑古旧之感。
最近在接着读李娟的《冬牧场》。之前仅读了冬季转场的章节,可能是太过寒冷与艰辛,让人不忍读下去。小时候,也可能是前几年的时候,没有小时候那么遥远。那时候会想这些人的生活好凄惨,为什么不搬出来。虽然也清楚别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不可能那么容易改变,但还是觉得他们好像被时代忘记、甚至是抛弃了。直到自己也进入社会,遭到各种价值观的袭击,好像不再有这种想法了。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不应该被质疑。这么说虽然很鸡汤或者庸俗,可真实地理解到这一点可能才意味着长大了、不再学生气。居麻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中年人。轮值放羊的日子,他在走向牧场之前会站在山丘上久久地遥望。是思考怎么才能让牛羊骆驼们吃得更饱,还是他二女儿加玛以后的人生道路?也可能是在想如果当初留在城里会不会比现在过得更加容易吧。北疆的牧人们确实是过着非常艰辛的生活,零下40的日子里也照样需要出门照顾牛羊,但并不会在乎他们养的熊猫狗产仔后的护理问题。相较于对“少先队员”这些小羊们的爱护,狗确实有点凄惨。毕竟狗不会带来财富,即使不小心冻死了也可以去邻近的牧场抱养新的。从书中来看,北疆的牧人们的生活相较于固定生活点的农民们其实是更加富足的,居麻不想当农民是因为会少吃很多肉。但为什么对待狗这么势利眼、甚至绝情呢?我觉得是因为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打个比方,社畜们加班晚了都不会考虑去健身了,人家零下40的情况下照顾完几十只牛羊累瘫在床上,谁还会在乎一只没有多少价值的狗呢。如果非要上升到道德层面,那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嘛。社畜们果然过得还是太富足了。其实相比于外界的寒冷、放羊的辛苦,最令人畏惧的还是孤独感。十几公里有一户牧人,大约10个小时的放牧时间内除了思考放羊没有事情可以做。作者把这种感觉写的很微妙,她问居麻放羊的时候在干什么,她也很难想象人一天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没有具体的事情干是什么感受。居麻说“放羊啊”。把那种在空旷的天地间孤独一人的感觉写出来了。这种孤独是很难用心去体验的,因为无法承受。关于胡尔马西和加玛对外界的向往的描写其实也体现出了居麻承受了太多,他一辈子都“困”在牧场上,幸好是一个内心可爱的人。人一旦从被迫到主动接受生活的压迫,就很难摆脱这种束缚感了,可能反而会觉得踏实和心安,即使孤独寂寞也很难再去选择其他事业。这就是中年人矛盾的心理吧。但年轻人不是的,他们还处于对这些事情抵触、期望改变的状态,所以加玛非常渴望回到校园,去城市生活,去青年人中生活。居麻之所以不想让她走,就是出于个人的认知吧,他已经接受了这种牧场生活带给自己的安全感。另一方面,肯定也希望女儿的陪伴。
看了一多半《冬牧场》之后,二刷了《天山之下》,有一些情节跳过了,着重看了牧民转场和看电影的部分。但主要是夏天的情节,没有冬窝子也没有居麻一样的牧羊人。李娟在书里说,这种冬季的转场可能会渐渐消失。她是感觉有点遗憾的。不过毕竟是站在外界审视这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角度,年轻人大多数应该是不想继续的。殊不知跳出来还是当社畜呀~真的比放羊更轻松也不孤独嘛~感谢李娟温暖地记录下这种古老的职业,非常敬佩居麻和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