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胭脂匀注”。几个句子从口中轻缓而出,顿觉口齿生香。隔着满院金黄的秋叶,我的眼前竟是春寒料峭中,绽放枝头粉白可人的杏花。
唐诗历时差不多三年,于上周终于结束。如果不是因为今年的考试,以及前年冬季暂停插进来先学《古诗十九首》,可能用不了这么久才完成。回头想想,有诗为伴的时光,让我孤单的日子有一点活力,一些支撑,禁不住“泪湿青衫”。
三年三百首,真正留在心底的有多少?我不敢确定。每一首,学的当时都是用心体会,尽最大努力熟读成诵。那本《唐诗三百首》,是我师范毕业买的,当初学了不过几首,因为拦路虎颇多,书被束之高阁,再没翻过。感谢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手机,功能强大,无声老师有声播音兼而备之,还有微信,给学习提供更多的便利。这本沉睡了30年纸页泛黄的书,又被我摩挲手中差不多三年,它完成了它作为书的使命,我对它也算是知遇之恩,而它也实实在在的像老朋友一样帮助与成就了我。
我说的帮助与成就,是这两年的线上学习,从读《诗经》《四书》,到背诵《唐诗》,不经意间,我的背诵能力不说提高,至少没有荒废。“无之以为用”,这种坚持,恰恰是我报名考试的底气。
按照当初说好的,唐诗之后是宋词,从这周开始。第一阙宋徽宗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读到前几句,就觉得那杏花美到极致,而后又“易得凋零”的凄凉愁苦,无不是宋徽宗的离愁别恨。我们都知道“靖康之耻”,徽宗和他儿子都被俘北上,作为一国之君,他的确失败。但是作为艺术家,他的才气还是有目共睹的,文学,绘画,音乐,书法样样精通,尤其是书法造诣极高,瘦金体为他独创。如果,不是给他一个国家来管理,而是随心随性的进行艺术创作,那么后世对他的评论是不是会好一点?好比此时的连泽斯基,乌克兰处在战乱中近一年了,一个因演技上位的总统,国民们难道不后悔他们当初的选举?不然怎么会战火纷飞,流离失所?《北行见杏花》托物而兴,凄婉哀怨,比喻拟人并用,轻叠数重,美得冰清玉洁的花儿,被雨打风吹,也会凋敝飘零。随着这杏花,我又被带回千年前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只是感觉词,不如唐诗好记。有难度就得发扬“人一之,己十之,人十之,己百之”的精神——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