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柳
不读诗词,不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之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性;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陪伴孩子共同成长,2019学习了唐诗三百首,2021年文言文100篇。2022宋词三百首列入学习计划。
今天学习宋词三百首的开篇词,宋徽宗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宋词三百首》是由“晚清词学四大家”之一的上彊村民编定。宋词的编排是按照作者的出生年代排序的,但是有两个例外。
受封建君臣之礼,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宋词三百首以皇帝宋徽宗赵佶的《燕山亭》作为开篇。而唯一的女诗人李清照诗词排在最后面。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的第8位皇帝,在位25年。初即位时,施政清明,积极推行新法,后偏信奸佞之臣,导致政治腐败,国衰民怨。他作为皇帝是不称职的,也可以说是他导致了北宋的衰弱,眼看政治局面无法操控的时候,他把皇位褝让给自己的儿子宋钦宗。
但是赵佶却多才多艺,在诗词、书画、音乐等方面,有极高的造诣。试想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相信赵佶也一定是个大文豪了。
在宋钦宗继位一年以后,也就是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父子二人、皇子公主及后宫三千佳丽,还有许多大臣和首都居民,都被金兵掳走,押送到北方去做奴隶。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在此次变故中,北宋汴梁城沦陷,北宋灭亡。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就是宋徽宗一行被俘北上,途经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时,在一个驿站内看到杏花儿,于是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自己亡国之恨。
词的大意是:片片杏花层叠错落,如洁白的丝绢裁剪而成,又涂染了淡淡的脂粉。这般别致的妆容,这般娇艳妖娆,芬芳四溢,纵使那蕊珠宫的仙子,见了也会自愧不如。只是杏花虽美,却容易凋零,又能承受多少风雨蹉跎呢?心中怅然,我那凄凉的院落,又经得起几番暮春的摧残。
欲将满怀的离愁别恨,寄寓着双飞的燕子,可他们又怎么能懂得人的言语呢?故国遥远,又隔着千山万水,怎知旧日宫宇今在何处?怎会不思念呢?故国难回,唯有梦中时常归去。只是近几日来,连这样的梦也做不成了。
上片明写杏花,借杏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 也暗示自已的境遇,怜花怜已,语带双关。
下片抒写离恨哀情,借燕子与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的哀痛心情,末尾几句写连在梦里见一见故国宫殿的慰藉也得不到,因为连梦也做不成。
抒情上有递进关系,真挚深沉,真可说是字字泣血,百折千回,悲凉哀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