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不是工作能力,而是养成这3种顶级思维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感觉非常枯燥无味,听说长脑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读《毛选》。静下心来细读,才如获至宝,里面的每一句话,看似政治,实则人性;看似宏观,实则能落到你每天的工作与生存上。

有人说:“思维方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同一件事,有人看到了问题,有人看到的却是机会。同一个难题,有人内耗,有人却转念成长。”

《毛选》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直接教你做什么,而是告诉你如何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个人要想变得睿智,必须学会这3项顶级思维

01、透过现象看本质

书中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一个人的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同事:

缺乏独立判断,人云亦云,对接收的信息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甚至沦为别人利用的工作还不自知。

这正是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典型表现。

在职场中,背后议论别人、散播别人八卦的人不在少数,在交谈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听对方说了什么,更要思考她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行为比言辞,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意图。

如果缺乏这种洞察真相的能力,就极易会被别人利用,成为别人的炮灰。

真正的高手,从不不轻信别人的言行,遇事多问为什么,懂得培养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与深度洞察事物的习惯。


02、任何事情,先完成,再完美

书中说,“很多同志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的可能,要等战争最后胜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这些意见是不对的。”

这句话,正是启示我们,很多事情都是一点一点逐步先完成起来的,而完美只能建立在完成的基础上。

正如人民日报所说:“先跑起来,再慢慢调整呼吸;先飞起来,再慢慢调整姿势;先开始着手去做,再想办法把事情做得更好。”

任何事情,你所看到的完美,背后可能有很多磕磕绊绊的完成。

记得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我每天坐在电脑旁,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篇长文,整个人都特别焦虑。训练营的老师说:“每个人写出来的初稿都是一坨屎,先完成,再完美。”

是老师这句话如醍醐灌顶,瞬间点醒了我,没有人写文章,就可以下笔成篇,都是先完成,然后再不断的修改,一步步去完善,最终达到完美。

世界上99%的“等我准备好”,最后都变成了遗憾的“早知道”。

03、真正的成长,要敢于走出舒适区

书中说:“红军中显然有一部分同志是安于现状,不求甚解,空洞乐观,提倡所谓“无产阶级就是这样”的错误思想,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从不肯伸只脚到社会群众中去调查调查。”

红军中一部分同志“安于现状,不求甚解,饱食终日,坐在机关里面打瞌睡,”这中现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躺平。

现如今,各行各业中,像这种待在舒适区中,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不再少数。

有个朋友,前几年就说,自己有可能会有被裁员的风险,但她一直没有做出改变,每天得过且过,前天她很伤心地说:“该来的还是来了,坚持了那么多年,最终还是被裁员了。”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发生在熟悉轻松的地方,而是在主动踏入不确定、充满挑战的过程中。正如毛选所倡导的要伸只脚到群众中去调查,才能解决问题。

躺在舒适区里,或许能避开一时的风雨,却注定错过成长的机会。

写在最后:

真正的差距,始于思维;真正的成长,源于行动;真正的强大,在于不断打破自我设限。

与其空叹时运或能力,不如从此刻起,有意识地锻造这三种思维利器。

看穿迷雾,果断启程,勇敢踏出舒适区,才是属于每个人的真本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