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1097天。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2020.03.10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也是要督导的原因之一。从各位老师的视角,看到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以为知道的不知道,这些“不知道”是突破口、是打开思维禁锢的钥匙孔,是寻找多维度多层面间的交叉点。也是提醒自己反思、觉察“不知道的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当感觉不好时,当有“卡”点时,当越用力越无力的沮丧时,当陷在“问题”里绕圈时,当一心想要“解决”时,当赋予咨询师“必须要”的责任时,“知道自己的不知道”是自己也被困在其中了,不知道来访者想要的是什么,执着于某种想要却不知道要放手和接纳,于自己与来访者。
不知道自己知道:于案例来说,这个“不知道自己知道”是深藏在内的对孩子的心痛和怜惜,还有一份隐隐的担忧,所以会努力地思考着去找寻一条“捷径”,或是“柳暗花明”的方向指给给当事人,然忘记了当事人才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认为的对和好,未必就是当事人需要的,也未必适合当事人的当下境况,这样“急”在无形中剥夺了当事人的自我探索权利,是尊重中的不尊重,是隐形的越界,是好心没办满意事。
知道自己知道:知道做了什么,那些是相对有效的,什么是能力不足想做而做不到的,知道不知道时是该学习和督导了。
以上是督导结束后的思考。下面具体说说学习的收获:
1.倾听。带着“建构解决之耳”倾听,听到背后的期待、听出当事人想要的,然后逐一澄清,而非“自以为是”的听明白了独自往前走。倾听的同时更多地理解,理解当事人所说的好的不好的,并适时引导当事人看到事情全貌、人的整体、真实存在——看到想看到的和不想看到的、以及想看到却看不到想看到的,引导当事人跳出只有黑没有白的世界,看清世界是黑与白的共生体。如果一味的扩大黑,那自己的世界就被黑淹没,如果真的只有黑,那滋养生命的光从何而来,自己又是靠着什么在黑中前行。反思: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听到的同情>理解时,就会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人,中立之姿就会倾斜,就会迷失在为解决而解决的“歧途”中。重新建构的能力有待提升,“会听”只是冰山一角,听出语言背后的潜在的真实的意思并能够转化成当事人想表达又未能呈现的东西是关键。就是将那种只可意会的东西准确言传出来。这块儿要在大量的实践中训练。
2.目标。同上面的重新建构一样,理论上简单,看书上的描述也相对容易,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咨询量做基础,就容易不知所措。如有时候感觉目标就在前方——伸手可触,实则从伸手可触到清晰呈现还需有桥梁相连,这个桥需咨询师协助当事人来搭建。我所缺的就是搭桥的能力。
3.共情。罗杰斯说“共情是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我把握不好,用的不到位,似乎总是欠那么一点 ,就像别人帮着挠痒痒一样,解痒吗?当然,但不如自己挠的过瘾、舒服、到位。所以我的“共情”,不能够直入当事人内心,让对方感受深深的被理解到,感受到有人能“懂”我一点了,此刻我(来访者)想敞开心扉与他(咨询师)多聊一点。这种境界是我想要的,但需要一步一步的努力来训练“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