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研讨会》之五:
线上线下融通 台上台下互动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露
6月4日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第五次现场研讨会在江苏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开始了。
一如李氏风格的培训会都是几个特点:发言人必须抠时间,交流互动必须多,专家点评必须精。此次也是如此,“火”花四溅。
一、不一样: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前天第一次看到李教授将论文的目录分享给我时,看到分了篇章,便知道主题一定有所不同,一直期待着今天的老师会给我带来什么不一样。
从内容上来说,有班队建设与学科教学的融通,有班级教师团队的组建,有社区与学校学习的融通,有班级建设与学科的融通,有主题活动与育人的融通,有班主任角色的融通……真可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的内容呈现的不同构架,都让人眼前一亮,我知道融通,却不知可以如此融通,我知道整合,却不知可以如此整合。
最仰视陆燕琴老师的班队建与学科教学的融通之径,高屋建翎,高大上。最喜欢张艳琼老师的发言状态,轻松自然,娓娓道来,让人听着如沐春风。最欣赏今天束彦老师的班级导师团,自己也曾经想过这样去做,去拉着班级的课任老师来参与班级事务,却总是很为难。我深知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但如何才能促成这样的导师团的形成,还真的是考验班主任的领导力。
二、不一样:班队班会傻傻分清楚
记得今年刚开学,武义精英班主任培训中就有两位老师上过班队课,当时张鲁川博士就提出队与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区别在哪里?记得我曾经写过“队”与“会”一定是不一样的,但当时的我还是比较迷茫,不太清楚。今天听了两节班会课,恍然大悟。对于少先队辅导员出身的我来说,真的是醍醐灌顶。
今天的两节班会课,学生的研究意识的强调,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参与意识的强大真的让人叹为观止,可以想象这中间,班主任老师花了多少心血,这群孩子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着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我尤其欣赏第二节课中孩子提出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及与数学老师的互动交流的状态。唯一感到不足的是学生的参与面小了,研究的问题并没有引起所有同学的研究兴趣。第一节的二年级的学生的表达能力确实让人惊叹,品德教学与语文教学都是我的日常教学工作,对于这两门学科,我也是相当熟悉,这两门学科着实有许多可以融通整合的知识点,但自己从未想过这样去做,而今天我却领略了这样的两节课,真的是受益匪浅。相较于队课的展示风格,班会更注重于一种商讨与研究意识的渗透,更注重于学生更多内在品质的发展。
三、不一样:交流互动精彩纷呈
李氏培训一定会有交流互动,今天的“抢”话筒,又是那么的独特。一个个老师生怕抢不到话筒提不了问,互动交流的激烈程度堪比体育赛场,很是喜欢这样的研讨方式,老师不仅仅在聆听,还在思考。发言上课的老师不是在讲座,更是在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有时自己在台上,也特别希望有老师可以向我提问。提问一定代表老师们认真听了,一定是有所思考,一定是对于你说的内容,他找到了共鸣,那就进一步说明了,你所说的是值 得大家研究与探讨的。这样的研讨,一定会带给听、说双方互进与共进的过程。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
附研讨会现场简单大略记录:(不够精准,仅作浏览)
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现场研讨会
时间:2018年6月4日
一、开幕式
二、东方小学汇报研究情况
《通化与生长: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研究》
赵霞
发展历程
研究背景:管理——课程——综合融通
一、“综合融通”的认识定位:
持续学习,清晰综合融通认识:反刍式学习
二、“综合融通”的实践探索
研究变革,形成有机的综合互动
(一)机制创新,促研究工作有机
三年级组联席会议:发展性、自觉性、融通性
(二)基于育人价值共通开发的学生活动策划实施
@校园“节”的重建
1.活动目标的变化
2.活动策划主体的变化
学生部贯彻实施——学生部、教师部共同策划
@项目式推进年级活动
基于学生成长需要,以项目形式建立着多种资源的联系
空间资源、学生资源
班班都有合唱团、你好,寒暑假项目(班主任统筹,所有学科融入)
(三)学科发展与班级建设整合研究:整合中见“风景”
时间打通
三、“综合融通”的生长与思考
相融互促有效生长
王文静老师:课外阅读
有效融通互促生长
“新基础教育”班队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之路
陆燕琴
“新基础教育”主张从培养完整的生命个体的意义上,实现班级建设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
一、第一阶段:强化“学科渗透”,完成“局部关联”
二、第二阶段:围绕“整体沟通”,发挥“持续作用”
三、第三阶段:深化“意义建构”,回归“全面育人”
1+1>2团队效应让教育无限增值
束彦
一、背景研究
二、班主任与学科老师的个人情况
三、成立团队
理念重建是基础行动变革是重点品质提升是关键学生发展是归宿
中小学生的社区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张永
何谓“社区学习”?
一张图的解读:社区学习不是无组织,无目标的学习;有组织有计划完整的过程
社区学习是指在社区中进行的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
关键词1:社区
社区包括邻里空间和组织以及处在公共交通系统可及的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和组织,如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动园、社区活动中……
关键词2:综合活动
叶澜教授:综合活动是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以主题和项目(不是学科)为活动构架,以学生的全程参与,主动承担责任,产生积极发展效应为开展活动的原则,师生关系在综合活动中更强调合作、平等、相互欣赏、相互成全。
当我们谈学科教学的评价,我们习惯从记忆和理解的角度评价,真实场景的学习是深度的学习。
二、为何开展社区学习?
如果说学校是知识技能的容器,社区就是知识技能原检验场,是各学科综合融通的实践场。
社区是社会性学习的天然场所,是真实的生命场。
什么叫做与人合作?
“新基础教育”育人目标
三、如何开展社区学习?
中小学生的社区学习可以达到何种喜欢?
中小学生的社区学习包含哪些方面?
中小学生的社区学习需要哪些材料?
同自然资源相关的,同场馆资源有关,同职场资源有关,同社区生活有关
社区学习的支持条件
家校社伙伴关系的建立
关键人物:学校学生工作责任人、家长、社区组织代表
交流互动环节:
问题1:学科如何走入班级建设?(陆老师)
陆:立足班队与学科教育。基于活动聚焦,基于学科教学聚焦。聚焦核心文化
问题2:当下的困难在哪里?(张老师)
束老师:
不是恒定的。
班主任的领导力,需要拥有什么样的素养才能带好这一个团队。
班级社团——班级建设与学科融合新可能
陈凯志
困惑:1.班主任学科融合了,其他学科呢?
2.“自上而下”的设计VS初中生日益强烈的自主
二对矛盾的关系。
一、班级建设与学科融合应基于学生立场
二、班级社团中融合的无限可能
三、“融合”背景下班级社团活动中的学生发展
四、班级社团的组建和运作建议
美术学科与班级建设的相融相生
徐英
(略)论文集P23-28
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角色初探
辛玲
(略)论文集P216-221
走向融通:创意主题活动“百变小棒魔法教室”育人价值的开发
张艳琼
(略)论文集P177-185
交流互动
张永博士:
学生工作成是成什么人?知识性?
陈老师:社团是流动的,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参加,社团现在的发展有种夹缝中生存的状态。找琴行合作。
张老师:在寒假的重建后,在节点活动时,提出建议,分别用四个主题策划大型分享交流活动,我们可以布置教室的文化,班级文化。以学校的帮扶活动为点,评比优秀团队优秀个人。
徐英老师:和班级建设有许多的融通之处,班级建设有更多的可能性。学生可能需要不断地提高审美素养。
辛老师:学校小,人少。以第一梯队为骨干教师。以导师为引领,让老师走出去,多学习多参观。给年轻老师搭建平台。
现场提问(余玲华):什么是领导力?
陈:与别人的相处
石明兰点评:
班级、班主任建设;从一个切入口,从学科;从社区学习;
再学习再反思
翁艳老师:
陆老师抓主题从系统中融通,束老师班主任与个案的本质,张老师融通的平台,陈老师从社团的融通,徐老师美术学科的融通,辛老师张老师以小见大,创新的活动。
什么是领导力?是处处。行政上有岗位;有综合的素养;培养很好的学生;我们的终级目标是什么?一定是价值定位非常正的。是我们最终的培养核心。影响力、亲和力,我是什么,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第一是怎么探索,领导力是人一生中自我探索的结果。把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好,自我要有领导力,除了权力,是需要共同成长。帮助孩子成长。触及哪里,帮助他人成长。
余玲华老师:为什么做这个研究?关于融通这个概念不新。将学校的三类课程与社团活动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老师会在拓展课程中针对一个专题进行社会实践。由知入行,我们的落脚点。整合资源,整合能力,综合融通是一个非常奇妙的概念。我们谁来综合,综合什么?以班主任为主,综合我们的所有学科。我们在做的时候,需要综合。
融什么?内容的融合。可能是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工作,学科老师如何融合。我做我能做的。每个人的身份、角色、资源要理清楚。
通是什么?打通什么?形成一种跨学科的东西。
综合融通内涵很丰富。
束老师,班级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儿,需要顶层的设计。
卜玉华老师:
1.以往关注学习,活动有张力的,对学生安静的思考与学习会有冲击。
2.学科之间没有整合融通。每个领域都想要育人价值,但缺少综合融通。
3.如何理解综合?我们要寻找一个可以合作的人。
4.综合评价册?
5.融通首先是对话。
6.融通的主题;融通的路径;内容上的融通,载体?
建议:在学生现有需求下(现状的解决问题式的需求,推进性的需求,向外打开,向内融通)
下午现场研讨:
说课:柏老师:语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通
如何做好小导游?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最喜欢去哪里?状物类的写作作铺垫。学说常州话,是与道德与法治相结合。
张老师:以学校运动会为节点,学科间整合融通。运动会中岗位服务由五年级孩子承担。孩子们分析去年运动会岗位分析、招募,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对一些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梳理。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并加以运用。自我完善能力的提高。(检录处、计时员、秩序册……)
组内孩子的参与度还是少了一些。更关注组际之间的互动。
赵霞:基于学校生活,关于育人价值,当校级活动资源变成我班级的活动资源。
本校老师点评:
柏老师:
1.找准整合契点
与道德与法治,与语文的契合点
2.让学科与学生工作互为提升的平台
班队活动中的学科整合。如何让学科间形成一种互动互用呢?
3.我们的班级生活在学科当中的延伸。
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稳定性是不够的。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引领。语文老师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语用功能。课堂上对资源的捕捉和整合。
张老师:
整合融通性增强。老师的介入,知识的运用,学生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
目标达成度,版块清晰,教节奏,用节奏。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方案,提出建议,调整方案。
1.点对点的互动多
2.发言的面不多
3.现场生成的资源多,处理资源的能力强。老师可以运用新技术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受,打开思维的角度。
青岛王山区实验小学:首先是学科整合。非常融洽的整合。体育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学生立场非常明显。让学生承办运动会。看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状态:乐意。
生长感:感叹孩子的创意无限。
育人无痕的感受。
让学生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浙江镇海:
班级建设活动中的学生是更具有生命力的学生。
1.柏老师:队长能力的培养,队员的自信心,表达能力,自豪感,语文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学生的生长点在哪儿呢?
2.张老师:“笑纳”这个词?如何测量最准确?(是研究小组呈现的问题)
河南巩义:
柏老师这节课中的独特性在哪里?四个版块有什么关系?
柏老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能够流利的完整的自信地表达出来。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在能力上达到一个体现。在家乡常州行的版块,是层层递进,更爱家乡。
翁文艳
内容:地域的传统文化,多感官的体验,爱家乡爱国。社会价值观。
余玲华:
常州印象,常州味道,常州文化
层层深入,由表及里的挖掘
李家成:
你到底想做什么?层层深入,那就应该做完一个,再做一个。
淮阴:
班队活动是对学科知识的补救
学科与班队活动的互补
第一节课:老师适时的介入。
关于整合,看到了学科整合,是否考虑过现场资源的整合。
奖品没有带,精神奖励。奖励与家乡也沟联。
是否切入的点可以小一些。
关于美食的思考,常州美食的特点有什么呢?
河南巩义张艳琼:
1.食堂变学堂是一个班级,还是一个年级,还是学校?
2.好的经验有没有向其他班级、年级来推广?
3.如何推广?
4.如果推广,参与的人是谁?谁来保障机制?
上海市闵行区:
非常真实的自然的,师生投入、融洽。
寻力、聚力、助力、化力、生力……
想法:第一节课融通不是替代,如何体现独特的育人价值
第二节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对运动会的介入,是否会有针对性的指导。
中国福利会:在课前做了哪些工作?
赵霞:指向小队、家庭。对我们的家乡有一个感知。去寻访,形成共同活动的内容。老师对策划中有一个指导。
熊华生:做好自己的事,不要管太宽。
卜玉华:有没有都融通,有些学科是否需要融通?边界问题。活动开展之前就应该培训。有些知识是否都需要研究?
李家成:
是不是工作越多,班主任越累,越遭受摧残。我们希望老师是一个点化者,是一个陪伴者,是一个领导者。运动会中的工作原来谁做,现在谁做?我们班主任该做些什么,边界在哪里?学科老师很清楚边界,班主任老师能说清楚自己的边界吗?班级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新基础教育尝试建立一个标准,前提是中国现在没有,因此,我们现在试试。今天两节班会的研讨还可以如何深化?
两节班会放在会议主题上。一个老师的各个角色是否可以融通?体育节是否可以让孩子综合渗透?班主任工作、学生工作,尝试做一点解决。两个活动与学校的整体发展综合融通的发展。能否看到这所学校个体的努力。抓住核心点,老师需要点化,教育需要照亮。从人的整体发展性上来融合。
第二个活动需要留意群体的参与。生长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