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也是老大学校的约稿,认认真真写的。自己的日记倒是随便写一写,写给别人,我倒是非常尽力的。
01 烦恼——我该怎么陪你玩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烦恼于不知道怎么陪孩子玩游戏?于是,这样的对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一日午餐后——
西西满脸期待地小跑过来对我说:“妈妈,陪我玩躲猫猫的游戏吧。”
“你都多大了?还玩这么幼稚的游戏。”对于他的提议,我显然有些漫不经心。
“那玩打弹珠的游戏吧。”
想想每天脏衣篓里换下的那些衣服,我有些不耐烦:“趴在地上玩多脏啊,衣服不用你洗啊。”
“那就玩猫抓老鼠的游戏,好不好?”西西明显不想放弃。
“跑来跑去会出汗的,而且我今天好累,不想动。”
西西也有些不高兴了:“你不陪我玩,那就把手机给我玩游戏。”
“手机,手机,你一天到晚尽想着玩,有这个时间,不如去看看书,做做题。”
孩子一脸愤怒,大声嚷道:“妈妈,你从来不陪我玩。”
看着孩子因愤怒而涨得通红的脸,我心里既委屈又无助,委屈的是我把工作都辞了全身心在家陪你,无助的是我到底要怎么陪你玩?
02 启发——源自一本《游戏力》
幸运的是今年春天,我和一群小伙伴共读了《游戏力》这本书。它仿佛打开了我的一片新天地:原来游戏对孩子而言如此重要,原来游戏还可以这样玩。书里的第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游戏是生命的本质。是的,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孩子是通过游戏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
以前,在我一贯的认知中,对于游戏,更多的是会联想到“玩物丧志”这个词。现在,我开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实践游戏力的方法。一开始是很难的,因为无法把自己作为妈妈的架子放下,无法摆脱自己日常一本正经的样子,总觉得让自己看起来傻乎乎的,太没面子了。但是当我尝试过后,体验到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之后,我知道我做对了。
孩子经常觉得自己很笨,他们渴望看到愚蠢的是别人,在游戏中,过度夸张的言行,让大人变得像个傻瓜,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超能力。《游戏力》这本书启发我:放下所谓的尊严,找回自己的孩子。
03 试水——初战告捷的快乐
尝试,在一次晚饭后的不经意间开始。饭后,我和孩子们宣布:“今晚,我要跟你们玩一个游戏。”孩子们一听到游戏这个词,就开始欢呼:“欧耶!”紧随而来的便是有点不敢相信,他俩小心翼翼地再次确认:“妈妈,你说的是真的吗?”看着孩子满脸的期待与不可思议,那一瞬间,我知道我做对了。我想在他们看来,妈妈居然主动提出要玩游戏,即使还不知道玩什么,这已经足够让他们惊喜。那天的晚饭吃得特别快,而且孩子们还主动安排好家务活,妈妈洗碗,弟弟擦桌子,哥哥扔垃圾。
那天晚上,我们玩了一个脱袜子的游戏,游戏规则是:在规定时间内,脱掉别人的袜子并保住自己的袜子不被脱掉,最后手头袜子最多的人获胜。游戏开始,客厅里尖叫声,嬉笑声此起彼伏。我们一共玩了三局,每局5分钟,中场休息了两次。短短的半个小时,我便浑身冒汗,瘫软在沙发上。看着孩子因兴奋而通红的脸,想想不久之前那气愤的小脸蛋,此刻的他们,别提有多可爱,此刻的我,也第一次真正享受到陪伴孩子游戏的快乐。就像老大说的,太好玩太刺激了,我今天玩得太高兴了。也正是在那一刻,我发现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孩子,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样全身心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感觉特别好。直到临睡前,孩子们还恋恋不忘,一直央求我明天还要玩。一次简单的小游戏,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是多么渴望和父母一起玩,让他们大笑又是多么的容易。其实游戏当中所激发的活力,所产生的亲密感,也让我释放了很多生活中的压力。
劳伦斯·科恩在书里多次提到:“笑声是建立亲子联结的信号,也是孩子不再觉得痛苦和受伤的标志。笑是孩子和大人自然地释放恐惧、困窘和焦虑的本能途径”。笑一笑,十年少,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都需要。
04 续航——游戏人生的幸福
首战告捷之后,游戏便成了我守护幸福的通关密码。记得有一次接老大放学,因为下雨,没有如约带上他心爱的自行车。一路上,他都不肯理我,我去牵他,他也甩开我的手,并离我远远的。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一辆自行车,连妈妈都不要了。但我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回到家后,我便提议与他做个小游戏。
虽然他还是有些不高兴,但仍旧淡淡地问了句:“玩什么?”
找到破冰突破口的我,立刻笑眯眯地说道:“玩‘怒目而视’的游戏,互相看着彼此不许笑,谁笑了就做一个俯卧撑。”
虽然还有些生气,但架不住游戏的诱惑,我俩还是开始了游戏。刚开始几秒,他瞪着我,我也瞪着他,接着他开始憋笑,然后忍不住咯咯地笑,最后大笑。我俩笑做一团,刚才的紧绷关系一下子都松弛了下来。
接着我们又玩“泪流满面”的游戏,看谁可以哭出来。我用手指沾了点口水抹在眼角上,然后呜呜呜地假哭起来,一边哭还一边说道:“快看,我流眼泪啦。”他当然不会上当,笑着大喊:“是假的,假的,妈妈输了,要做俯卧撑。”我做完俯卧撑,他开始假哭了,哭着哭着就变成真的了。嚎头大哭之后,他又笑起来,让我看他的眼泪,我立刻惊呼:“天啊,你的眼泪居然是真的,你是怎么做到的,我怎么流不出来,快,快点教教我。”这时的他,俨然已经忘记了放学时的不愉快,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教育我:“你们大人啊,长大了就不会哭了。”后来,我们还玩了“皮笑肉不笑”、“鬼哭狼嚎”的游戏,我俩笑得肚子都疼了,所有的不愉快也就烟消云散了。快乐和笑声是进入孩子世界的入场券,游戏后的简单谈心,也让我们互相理解,彼此包容,重新建立了愉快温馨的亲子关系。
《游戏力》中提到:“简单的游戏也可能隐藏着强烈的情绪暗流,孩子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自我心里修复的”。我们经常教导男孩子不要哭,要有男子汉气概,男子汉要流血不流泪,但是别忘了他们也只是孩子。当他们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让孩子假哭,在假哭中修复作为小小男子汉的脆弱与委屈。这些游戏,其实是给孩子一扇敞开情绪大门的钥匙。很少有父母明白,让这些平时没机会哭出来的眼泪排放干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多重要。
“游戏力的方式不只是游戏而已,我们能够以游戏的方式或是更感性的方式来互动,不管是做家务、运动、做功课、看电视、还是建立规则”。以前在催老大写作业的时候,常常会说:时间有点晚了,赶快写作业吧。孩子听了,无动于衷,继续在一旁捣鼓自己的乐高。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怒火中烧,加大嗓门,再吼一声。现在,我开始改用游戏的方法——“尊敬的客人,您的菜已经准备好了,您想先上哪个菜,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此时的客人,也会十分配合地答道:“今天,我就先吃语文吧。”
再比如,已经厌烦了一次又一次提醒他们饭前洗手,我便改换唱歌的方式:“洗刷刷,洗刷刷,把手洗好呀。”到后来,他们会主动提醒我:“妈妈,你快唱歌,我好去洗手呀。”
游戏对孩子很重要,其实对大人也很重要。现在,我也会经常和爱人玩一些小游戏。比如真的生气的时候,可以玩“假装我在生你的气”;感觉被对方忽视的时候,可以玩“请你看着我”……我们曾经玩过一个“放屁”的游戏,就是在亲对方的时候,出其不意地用力吹一口气,然后就会发出类似“放屁”的响声。游戏不仅存在于亲子之间,也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维系幸福家庭的重要纽带之一了。
在《游戏力》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劳伦斯·科恩引用了库尔特·冯尼格特的一句话:“我们来到地球,就是为了四处逍遥,说别的都是扯淡”。合上书,我的脑海里升起一幅画面:二十年后,一个高大的男人,正趴在地上,陪着他白发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玩游戏。我们曾一起游戏,还将继续游戏。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在这个地球上四处逍遥,开启幸福的游戏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