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在一年前读过一次,就束之高阁了,昨天被一位高人点拨,又重温习了《断舍离》,让我多了几分反思。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物质条件不是很富裕,但是我喜欢打扫,每次假期放假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把桌子、椅子地面打扫的一尘不染。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就会很开心的夸奖我收拾的整洁。父母的赞许促使我整理打扫习惯的养成。我跟我的朋友吐槽,我最喜欢的减压方式就是整理和打扫。从厨房到洗手间,阳台到衣柜,会彻底的整理一次。朋友调侃我说,你这个减压方式真好,省钱。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如此钟爱整理,但是的确整理打扫的过程让我可以彻底的放松,愉悦的心情难以言表。背后的 原因在《断舍离》和《扫除道》中都有相同的指向,其实我们整理的是物品,背后整理的是自己的内心。我们行为上是整理家务,更是践行的一种生活的哲学,也是所有人一直隐藏在内心的对生活之美的认同。
【物质的不“舍”】
从小在农村生活的我,家里会有很多珍藏了多年的"宝贝”,发现20年过去了,还在原地一动不动。未曾用过,但是一直珍藏。在老一辈的思想中,不浪费,能用就要用,不能用也要留着。其实物质本身自带黏性。喜欢买买买的人大有人在,买的瞬间很爽,但买回来成了我们的负担。打开衣柜琳琅满目的衣服看上心烦意乱。真正穿的也就那两件而已。但又觉得没有合适的衣服,所以又陷入了买买买的恶性循环。其实买的不是衣服,而是满足的自己对物质的贪念。我会发现衣服适合自己就好,白色衬衣,T恤,牛仔裙和连衣裙,每天不用绞尽脑汁衣服如何搭配,轻松自在的穿搭让你减少了内耗。其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选择是消耗精力很大的一件事情。我们“舍”的不是物质,而是留出更多空间。我们“舍”的不是衣服,而是内心要富有。我想“松鼠病”很多人都有,喜欢囤货,尤其是在现在物质充沛的时代,加上营销方式的多样性,一不小心你就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家里变成了仓库。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压迫感,甚至是自责感。必须要买的再买,必须要用的再用。可用可不用的不买,没用的一定不买。
【精神的不“舍”】
精神的世界无法触及,但是它却存在我们的身体,支配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心情。在吃得饱穿的暖的年代,我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吃饭不是吃饱的问题,而是赏心悦目在先,吃饱在后。其实我被朋友的一句话让我沉思了很久,广很难精。因为人生是有限的,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想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绩,是持续不断打深井的过程,而不是不断给自己挖坑的过程。学习如此,工作如此,生活也如此,就连交朋友都如此。
周围的朋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在自己工作行业,持续的不断的努力拼搏的人,大部分都成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不断的转换工作,跳槽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的人,往往工作平平。“舍”的是对某件事情的执念,其实一件小事做好,随之很多事也会做好。沉积下来,做一件小事情是修行的过程。俗话说,“修心从小事做起”。
老子说,“有舍便有得”。人生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人如同是穿梭在空气中的精灵,卸下重重的行囊才能自由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