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一章从上一章的“天地人”三才定位开始,讲“道法自然”的处事之道。乾坤定位,一个人的位置就在自己的“小天地”定下来了!教师、学生也好,工人、医生也好,商人、官人也罢,就是一个人的根,一个人的本,就如当下的自己,擅长的,欠缺的,家庭的依仗,身负的使命,都是自己的“根”,从这个“根”萌芽、生长、结果。所以开篇说“重为轻根”,花叶再美、果实再香甜,也离不开“根”之本;理想在好,憧憬再美,脱离了现实的“根”也寸步难行。
俗话说“定乾坤”,不是让天地不动,而是要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定下来,任自然往复循环,任天地变化万千,我心不渝,我位不移,我行不止,这就是“定乾坤”的魄力!这个“定”强调的就是“重”与“静”。
因为“重”所以不随波逐流,因为“静”所以“以不动制万动”。因为“静”“重”,所以不为外物干扰,不为情欲左右,则于身间流转,万事由身中往复,逆来顺受,顺来顺势,不偏不移,正而不阿。所以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立场,态度坚决,立场坚定;“静”为处理万事万物的方便、方法,或刚或柔,或顺或逆。
同时,“静”为“重”之基,“重”为“静”之本。若浑浊之水,静下来,沙石之重才能体现出来,才能沉下来,才能找到自己的态度、立场、本分;才能察觉轻盈之物,才能洞悉哪些是遐想、哪些是妄为、哪些是非分之事。
所以,找不到“根”的时候,不妨静下来,“轻”者上升,“重”者下沉,让“轻”“重”自然分明地呈现于我们面前。所以,心乱的时候就静下来,迷茫的时候就静下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静下来,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时,更要静下来。静,很简单,心无想为静,身无动为静。(详见第十二、十三、十四、十六章)
然后,老子举了个例子:“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他说,君子远行亦不离“辎重”这些必须品,即使看见了美好的事物,依然能安然处之。怎么安然处之?美好的事物看看就好,美妙的感情体会下就罢,莫要因“物情”而丢了“辎重”这个根。就像古之行军,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兵马之根、行军之本。就像保家卫国的勇士,远赴战场,心系家国。
“辎重”这个“根”,就在人之来处、出身,贫贱也好,富贵也罢,重在能否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出身,找到自己的“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勿要因贫贱而妄自菲薄,勿要因富贵而妄自尊大,因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贫困忧患可能是最好的、最奋发图强的“根”,因为“死于安乐”,富贵这个“根”若是扎不牢,一样富不过三代。
“辎重”这个“根”,又在人的位置,“在其位,谋其事”,位为“人身”则要照看好身体,位为“人父人母”则要哺育教化孩子,位为“人子”则应遵从孝道,位为“人臣”则忠君报国,位为“人君”则仁义爱民,位为商人则通达贸易,位为农民则种地看田……这就是本分之事,这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辎重”这个“根”,更在当下,昨日之事不可留,明日之事不可知,走出往事的痛苦阴霾,离开昨日的欣喜激动,抹掉明日的遐想泡影,清除未来的忧虑悲观,找到此时此刻的根,做当下当时的事,“事来则应,事去则往”,静、重、观、行!时刻警惕心中转瞬即来的遐想、妄想、非分之想,时刻查摆涌上心头的悲喜过往,时刻静定在当下,时刻握住自己的根,持重而客观,谨言而慎行。
一时的“静”、“重”简单,时时的“心不外放、神不外驰”则不易,我们常说“分心、分神”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章告诉了我们两件事:其一,静下来,找到自己的“根”;其二,时时刻刻不忘根、不忘本。如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这个“根”,转念即飞,可能玩一会儿手机就忘了,可能睡一觉醒来就没了,所以很多人用“座右铭”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还有的人持重本分,平日里初心记得很牢,但是一激动、一生气、一发火,什么都抛在脑后了,气来了,火来了,就不静了,就不持重了,根也就丢了。
我们从自己的出身、所处的位置以及当下,找到了自己的“根”,发现自己的“本分”,得知要做的“分内事”。但是,偏偏有人认不清现状,轻浮不知其“根”,一人失“根”,祸及自身;一家之主失“根”,殃及一家;一国之君失“根”,危及天下。就像老子说的“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