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生活,在书写中反思自己。每天都在上演直播剧,每个人在生活中扮演中多重角色,究竟哪个是真实的你,你知道吗?
昨天经历几件事,记录下来。第一件事,给同事提醒作为比赛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同事欣然接受;第二件事,提醒同事刷带有图层的锅不能用钢丝,被洗刷的锅已经有明显的划痕出现;第三件事,提醒同事着凉肚子痛窝在被窝里可以打开电热毯,她顺手打开了电热毯;第四件事,主动和外出的同事张罗可以骑自己的电动车。
好巧的是,四件事被同一个同事见证,第四件事发生的时候,她直接朝我摆四个手指,言外之意是这已经是第四次了。她笑,不停的笑。
对于这种情况我不知道她的笑点在哪里,可以自己揣摩她的心理意思吗?询问她是不是感觉自己有点欠登(方言:做事爱显摆的意思),她说没有。那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
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反问自己,做的时候没有多想,看到、见到、听到了,心里只有一根筋,自己可以帮助别人时就做呗。可是面对别人的笑,读不懂的眼神时,还是有点心虚,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或许是不自信,不确定自己做的对不对,做的时候有点多此一举。
想知道别人怎么想,很大程度是你想从别人口中知道自身形象。那是不自信的表现,甚至于你不认识自己,认不清自己。希望穿过别人的眼,透过别人的嘴给自己打上标签,还会鉴定那个标签是否符合自己的心意。
晚上又发生一件事,感觉心里很委屈,那是真的委屈。下班爱人在做饭,让我去婆婆家看望两位老人。婆婆的状态很不好,即将八十的人,在身体不做主的情况下,对老人多了些许心疼。听婆婆讲述最近几天的身体严重不舒服,说话的时候身体靠着被,说话声音较低,连眼皮都不想抬起来,整个人打不起一点精神。对她的身体极为了解,一些交流也可以深入。回头告诉男人,提醒他去看望婆婆。正好赶上哥嫂回来,想着人多力量大,或许老人更愿意去医院接受治疗。饭后再次回到婆婆家的时候,剧情完全翻转。婆婆高高兴兴的和哥嫂聊着天,精神状态前后判若两人。严重怀疑是怎么回事?回到家,和男人说起,他理解自己心里的委屈,知道自己在老人身上的付出。
当男人理解自己心里委屈的时候,便慢慢的能够释然,慢慢放下心中的不快。把自己的身份重新定位一下,自己只是儿媳,从法律的角度,对于公公婆婆没有更多的义务与责任。做事情更多的时候是出于自己的良心,出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看到一些情况,再看到自己的行为,或许以后做事情的方式会有变化。这一点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起来,朋友直接指出,不会的。人本善良,人的性格很难改变,以后遇到老人的问题自己还会出力的。
自己做过的事情不后悔,也不纠结,因为是发自自己真心想要去做,是自己的良知在说话。以后对别人善意的提醒和帮忙还是会继续,不会从中奢望得到回报。人的心可以被委屈一点点撑大,看透一切事情之后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而真正能让人强大的就是自己的能力,靠能力靠实力去说话,才有话语权。
想一想老人前后的变化,同事的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老人心里知道谁对她好谁对她冷漠,所以便有了可以真心做自己的出现,也就有了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
人性使然,当然能够感觉到被爱被关心的时候,愿意把自己打开,愿意接受来自外面的能量。如果一味的付出,没有任何的回应,可能不去奢望,但也一定会将心门慢慢关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一点点拉大。人与人在交流中建立感情,也会在交往中渐行渐远,或成为一生的朋友,这需要对等,需要共同的三观做基础。
生命的每一次呈现都是一次考察,都是因为你还没有闯过这一关而已。婆婆用不同的状态告诉我,她接受到我的能量,愿意把她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面前。接受别人做自己,更要允许自己做自己。发自内心去做事,按照良知去做事。
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指向自己,向外求时已经忘了自己,受困与情绪的枷锁,忘了感觉的力量,忽视了爱的作用......当你真正了解自己的时候,才能更清楚的看清别人也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