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芙蓉楼送辛渐》这节课由于特殊原因,是备课时间最短的一节课,同时也是收获与反思最多的一节课。
谈收获
一、课前暖心交流
由于是外校讲课,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学生,我提前到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写到书页纸上,走到每个孩子面前温情地喊出他们的名字。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和古诗掌握情况,做了简单的调查,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就心中有数了。握手问好,并且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准确。
处处都是教育的契机,课前用心的沟通和交流,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点滴的习惯中,增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意识。课后学生在跟我交流的过程中,也是礼貌问好。不时地对我说:李老师,你辛苦了。李老师,再见……
让学生喜欢你,用心就好,让陌生的学生喜欢你,更用心就好。
2. 课堂目标落实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同时结合本单元“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的主题和本节课的目标,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初读古诗,感知内容;再读古诗,感悟诗情;反馈检测,熟读成诵。这三个教学环节在设计的时候秉承着螺旋上升的原则,在课堂上通过自然的过度,入情入境的感知,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领悟诗文的大意在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初读古诗,感知内容”中通过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互帮互助和图文等手段感知古诗的主要内容,在理解中朗读。
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在课堂的第二、三个环节得到落实,通过抓住关键词“寒”、“孤”、“夜入”、“平明”、“冰心”等来体验作者的心境,并且通过展开想象友人惜别前夕的情景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在理解中朗读,在感悟中诵读,最终达成了熟读成诵。课堂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以落实。
谈反思
或许是因为性格原因,我一直以为自己不太擅长讲古诗,这一次勇敢地尝试,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
1.学成意识欠缺
古诗最重要的一点是入意境,在这节课中,这是落实不到位的一点。结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风格,课堂上缺少了情景体验,缺少了学成意识,每个环节里在铺垫上下的功夫有所欠缺。这是我需要积淀的东西。
2.课堂实录看不足
40分钟的课堂实录,整理了四个小时多。较上一次整理课堂实录的心情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旧有些问题很突出。
语速有些稍快,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再等一等,让学生的思考再飞一会儿的。语言的表达也不够精炼,不够严谨,这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多加注意。课堂上的站位有些随意,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都站到他的身边,只考虑到了个别学生,从而忽略了其他同学。
学习于老师,要更关注细节,一招一招学透,才能招招攻破,稳步才能致远。
郝艳飞老师评课:
优点:
1. 课堂氛围好;
2. 对学生有情;
3. 教师范读好;
4. 朗读形式多样;
5. 引导语恰当。
6. 课堂上重视积累。
不足:
1. 本体意识不够。
2. 背对学生,注意课堂站位;
3. 个别环节缺少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