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TOP榜单怎么做的时候,偶然翻到了豆瓣电影2017年榜单,非常棒的沉浸式体验,让我惋惜地感叹这么多的电影我恐怕是看不完了。
好奇心发作,想看看过去的豆瓣电影榜单,一直按年份搜,发现最早也就是2014年了。
一. 豆瓣电影2014年度榜单:
很扁平的一个web页面,交互遵循了大部分PC网站的平庸,下划线可跳转到对应电影详情页。点击“查看全部名单”跳转到一个依然很糙的页面
没有评分没有排序,支持陈列馆导航,可切换到列表导航,
内容是比较充实的,基本奠定了豆瓣年度榜单的内容目录架构,见下面:
电影(评分+语言):评分最高的外语电影;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
电影(热度):最受关注的院线电影;最受关注的非院线电影;年度冷门佳片
电影(评分+国家地区):评分最高的韩国电影;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评分最高的欧洲电影
其他类型(评分):评分最高的动画片,评分最高的纪录片,评分最高的短片,年度电影原声
剧集(评分+国家地区):评分最高的大陆剧集,评分最高的英美剧(新剧),评分最高的英美剧(非新剧) ,评分最高的日剧,评分最高的韩剧
其他类型(热度):最受关注的大陆综艺
人(热度):最受关注的男演员,最受关注的女演员,年度佳片演员,最受关注的导演
电影类(月份+热度):1月最受关注电影;2月最受关注电影;3月最受关注电影,4月最受关注电影;5月最受关注电影;6月最受关注电影;7月最受关注电影;8月最受关注电影;9月最受关注电影;10月最受关注电影;11月最受关注电影;12月最受关注电影。
电影类(评分倒数+语言):评分最低的外语电影,评分最低的华语电影
留言板基本无人问津,且能看到留言的人是2016年以后的,说明是看了2016年之后的电影榜单才转化到2014年度榜单页面。可见当时这个榜单推出后浏览量应该非常惨淡。
如果你因为这个页面你就是失望了,可以去这个页面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2014/?bid=PmRgZ9nnC9I&channel=banner_2
1. 交互:
轮播图导航,极简风,有利于沉浸式体验,但是容易审美疲劳,每两三个主题穿插一个只有电影名的电影剧照,能够缓解用户不断吸收图片和文字的压力。
前页的右上角显示推荐数,应该是为了鼓励用户分享。
分页按主题设置,每个主题下排名第一的电影字体加粗放大,显示名称,浏览量,星级,热度最高短评等字段。
如果能看到自己的短评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应该很高兴吧,这是一个运用UGC内容,加强用户荣誉感和参与度很好的一个细节。
交互的缺点:只有下翻按钮,目录特别长,意味着中途我想回来重新查看某个分页,就必须不断上滑,体验不好。
单个主题下前10的电影除了第一名会标出名称,其余9个电影只有序号和海报。海报图片小,其实无法识别具体是哪部电影,导致用户看了第一名,其余扫了一眼就过去了。
2. 内容:
第一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UGC的内容比重特别多,可能是为了突出情怀。
不仅总结了豆瓣产品相关数据,还让一些KOL上了榜单,评选了最受欢迎的豆列,问答,影评,列出了2014豆瓣电影微信的热门内容,豆瓣电影微博热门内容。
但是这些内容因为文字和数字都很多,估计普通用户是不会仔细看的,虽然影评将文字字体大小区分排列设计,但依然可以估计用户在这些页面的停留时间相较会比较短。
且因为用户已经看了很多页了,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再看到这些文字居多的页面,可能就会跳出,错过了后面的怀旧电影榜单。
毕竟是第一届电影榜单,就把以前好多没说的榜单都一并说了吧。毕竟是历史遗留问题。
于是就评选了,年度最受关注的2010s电影,2000s电影,90,80,70年代及以前的电影。
最后不忘吐槽评分最低的华语电影和外语电影,我想说这么大一张图,阿Sa会不会太尴尬…… 见证史上最低分的时刻就要来了,熏疼……
最后的留言板也是小惊喜。
可以说2014年电影榜单虽然说有些一眼就看出来的设计问题,但已经做的比较完善了,页面导航形式,设计风格,内容结构一直沿用。
二. 豆瓣电影2015年度榜单
2015年的获奖名单依然沿用比较糙的设计,不赘述。
1. 2015年度榜单的页面有了更多的交互
前页左上角显示访问数,不再显示推荐量,毕竟访问数比推荐数量更可观。
右上角和右下角显示青岛啤酒广告,右上角是固定在的,会稍微影响沉浸式体验。
前页幕后是流动的海报图,交互上的设计感更强了。
每页图片交互使用缩放展示。分页不再显示浏览量,而是改为显示评价数,毕竟豆瓣是UGC社区,评价数比浏览量更有价值,且呼应放置热度最高的短评。
值得注意的是,下面增加了一个半透明的浮窗,用于发弹幕,显示5377条……
打开弹幕之后,会迎接非常恐怖的一个画面。
豆瓣上,而且是这种偏静止的产品上出现弹幕还是比较新奇的,有些人只是为了尝试,所以乱发了一波。随着页面下翻,每页弹幕数量越来越少,估计是因为尝试型的用户都在第一页发过了……
视频播放类app一般在弹幕设置上给用户选择部分屏蔽,自主选择同时间显示最多的弹幕数的功能,是为了不影响观影体验。而豆瓣同时间最多显示的弹幕数量太多了,触目惊心。
弹幕里还有用用户问怎么翻页……2015年度榜单不是下翻按钮,而是回到最上按钮。翻页需要下滑。
依然存在用户无法直接定位页面的问题。
且依然存在海报无法辨识电影的问题。
其实这两个问题还是很致命而且明显的,但是产品团队在2015年没有去改进,还打了一波青岛啤酒的广告,尝试了弹幕功能,可能2015年产品团队对用户体验关注度不足,考虑变现和新玩法吧。
2. 从内容维度来看:
2015年的怀旧主题变成了2015年播放10周年,20周年,30周年,40周年,50周年电影。可能是因为经典,2014年和2015年年度关注的2010s,2000s等电影应该重复度比较高,所以改了榜单规则,用时间去衡量每年都不一样,也是变相增加2005年,1995年……的年度榜单内容了。
砍去了豆瓣产品相关数据,KOL,最受欢迎的豆列,问答,影评,豆瓣电影微信的热门内容,豆瓣电影微博热门内容等几个页面。我理解这几个页面的跳出率比较高,停留时间比较短,所以砍去了。
3. 豆瓣电影2016年度榜单
1.交互设计:
前页将电影经典片段剪辑在一起播放,让人一下回忆起今年看过的电影,沉浸式体验非常棒,沿用到了2017年。
右上角新增了目录,这样用户能直接选择跳转到对应主题的榜单,解决了页面定位的问题。
每一页,背后的电影图不缩放了,可能考虑到那样太花眼。
海报上放上了电影名称,解决了海报无法辨识电影的问题。海报下文字会溢出,也许是为了配合左上角的序号的切入角度,但还是稍显不舒服。
依然保留了弹幕,虽然数量不到1000,但是依然体验很差。
2.内容:
新增2016年逝世演员榜单,2016年播放10周年,20周年剧集。增加怀旧情结。
去掉了评分最低榜单。可能是评分低的榜单对于用户太没有价值,而且会破坏沉浸于音乐和影视美的氛围。
附赠从用户出发的千人千面的年度观影报告,从豆瓣其他UGC内容出发的读书,音乐榜单,舞台剧榜单,游戏榜单,还能更贴心嘛?
4. 豆瓣电影2017年度榜单
首先要表扬,没有弹幕,改为留言,按时间倒序排列,支持当前页面查看翻页。
剧照是橙色调的,那么各种小的元素如序号,主题的浮层的颜色,评分颜色,星级颜色都是橙色的,如果是剧照是红色调,相应的也会变成红色,所以每个整个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比较大,且不同颜色切换,也降低审美疲劳。
单个电影小海报设计也精细和谐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小心思哟~如果你看过,还会盖上一个看过的戳,真的很细心了。
内容上新增2017年逝世10周年,20周年演员,继续增加怀旧情绪。但是没有放2017年逝者名单。为什么呢?可能正如2016年逝者名单一样,很多当年逝世的逝者的作品还没经过沉淀,还没被缅怀,还不为人所知。
流行元素加入,结合自己的品牌节目推出《瓣嘴》艺人榜单,结合当前流行趋势推出了网络大电影,网剧榜单。
最后还提醒了2017年你可能错过的好片,可能在这里用户就再次产生一次转化,增加了用户在豆瓣的停留时间。
事实证明豆瓣还能更贴心,2017年度榜单比如2016年砍去了舞台剧和游戏的榜单,可能是因为再豆瓣上,这两个类别还是有点太小众了,于是贴上了历史电影榜单,没看过的用户再去看一波吧,毕竟电影还是经历过大浪淘沙的才经典。
怪不得2015年榜单浏览量是最多的,每年年末榜单出来都会对老榜单再生成一次转化嘛。
可以看看2016年榜单最后的留言板,都是看完2017年度榜单过来的。
问我为什么不放2015年的?因为我不想去2015年度电影榜单一页一页翻到最后去截图……
五. 总结:
感谢豆瓣将一个PC网站产品做的和移动端产品一样让人感动,豆瓣2017年度榜单兼顾了美好的用户体验和情怀满满的内容。
豆瓣再2014年做了一次榜单试水,已经比较完整了,2015年想尝试变现和酷炫新玩法,并不大合适,于是2016年回到正道,从用户体验和内容出发,至2017年臻于成熟。
那么2018年度榜单会变成什么样呢?
2017年开始,豆瓣的活跃用户大大增加,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作为口碑网站已经深入人心,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国内影视行业百花齐放,出现了《人民的名义》《琅琊榜》这样的高分剧集,也有不少受人追捧的综艺和网络剧集。
近年来豆瓣尝试了多种变现形式:豆瓣读书上线电子图书,构建UGC生态;豆瓣电影上票务合作广告位突出;豆瓣音乐金羊毛计划;豆瓣时间知识付费专栏产品等。
官方总结出榜单总是如此显眼,这榜单是基于所有用户UGC的评分数据,评论数据给出的榜单,具有口碑的权威性。
现在很多用户去看电影去看一本书,都是去豆瓣看看评论和评分,比如我,信豆瓣一般没有错,如果我看了8分以下的电影,一般都得失望。
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很直接的用户场景是:用户进入流量最大的三个页面:豆瓣电影,豆瓣读书,豆瓣音乐,打开榜单,被导购到相应的电影,音乐,书籍页面,产生了消费。因为有了大众口碑的背书,增强了转化效果。
那么其实豆瓣做好这个榜单就好了,在这个榜单里适时贴心的放上用户需要的跳转链接。
用户只有两个需求:
1. 如果还不够心动,那就需要看到更多类似的基于口碑推荐的内容。
2. 如果心动,想要去产生消费,提供跳转的消费链接,让用户进行下一步的行动,不管是免费的还是有偿的内容消费。
让我们开个脑洞,在做电影榜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结合音乐和图书。
比如逝者榜单,可以提供传记书籍的跳转链接。
比如右上角的电影原声,是不是可以点击后跳转到年度原声唱片页面。
比如看完了电影榜单,也许我看到2018年的豆瓣电影日历,会更想购买呢。
如何在交互上引导用户在榜单中实现更深入的探索,放入更多的变现入口,也许是豆瓣所有榜单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