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刷知乎时,刷出了这条“当当给出的2016年国民最爱的10本书”。10本书里还未读过《好吗好的》。下面就来聊聊其中的一些书吧!我把这些书分为5种类型。
脑洞大开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此书内容是关于作者与一群精神病人们的访谈录。个人读后感觉是脑洞又加大了,是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书中精神病人对宇宙,对维度,对时间,对时空等的异想天开,我觉得在将来也不是没有不可能的。在我选修的一门外国文学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放过一部葛优主演的《大腕》的片段。里面的剧情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不是已经司空见惯了吗?书中还有一些精神病人对死亡,灵魂,人生,人性,男女的思考也非常不同于我们所谓的哲学。此书受到国民的喜爱,我觉得是作者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合理的角度。这样我们可以去理解精神病人并体会他们的世界。
忆往抒情型——《我们仨》 去年杨绛先生逝世。我知道她是通过钱钟书先生,而知道钱钟书先生又是通过他的那本经典《围城》。杨绛先生通过《我们仨》书中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了她对女儿和丈夫的怀念,思念之情。同时她通过客栈,舶船与我之间追赶的虚构,表达了她对生死的淡泊。
《 摆渡人》 一个孤身去寻找父亲的女孩不幸丧身于列车事故。她与她的摆渡人崔斯坦在艰难的去往转世之门的旅途中,逐渐发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且在重回人世的旅途中与崔斯塔产生了情愫。也让崔斯塔决定了和她一起去人世的决定。正如书中那句:“当我们直面生存,死亡与爱。哪一个会是最终的选择?如果生命进入再次的轮回,你又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每个人活着都有其意义,上帝创造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徒劳的。
《岛上书店》 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一个渐趋堕落孤独深渊的书店老人,在最后曙光消失之际迎来了一个神秘的婴儿。从此岛上的人的生活跟这婴儿产生了纽带。岛上的几个生命在婴儿的纽带下,渐渐都走出了阴影。对书的共同爱好,使他们在精神的交流上更加牢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无法孤立自身。虽然人做为每一个个体都是孤独的。
《追风筝的人》 一个阿富汗少年对仆人哈桑内心的自我愧疚,以及在父辈光辉下的自我人生价值的证明。失去家园的作者在书中是对人类和平和消灭种族歧视的呼吁。此书做为榜首,于现在的时代背景是离不开的,局部战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全世界和平是人类最大的企望。此书我觉得既可归为忆往抒情类,也可归为接下来的历史背景类。
历史背景类——《活着》由于此书看得过早,大致已忘。书中的经典还是那句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本书的主人公,他的家人相继都离他而去。只留下他一个人,一副老旧的躯体。他曾企望用他自己的生命换取年幼的生命。但在时代的背景下他的反抗又显得这么的无力。余华的书都产生于新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揭露了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丑陋的一面,比如《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光林对家族悲惨命运的无奈和《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卖血求生的生活宿命。所以余华被称为中国版的查尔斯·狄更斯。
悬疑人性型——《解忧杂货店》《白夜行》 这2本书加上《嫌疑人X的献身》公认是东野圭吾的代表作。《白夜行》东野用大篇幅描写了两个孩童到成人最悲剧的生存状态。写出了社会现实里的暗与无情。《解忧杂货店》东野的侧重面不在悬疑,而在人性的反思。在揭露人性丑恶的同时,又在另一面推崇人是可以拯救的——人性本善。在10本书中,东野圭吾的书占了2席与他的体裁是分不开的:悬疑。这更能抓住读者的兴趣,并从侧面体现这个世界的人性。
青春文学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这几年青春文学盛行。主要受众是那些想爱却不敢大胆的爱,只能通过书中的故事聊以自慰的人群。或是那些故事太多,需要酒和倾听者的诉说者。青春文学的一大主题就是爱情,非琼瑶,非罗曼蒂克。但就是能让你看的身如情景。读者做为一个路人或者倾听者进入主人公的爱情跌宕起伏之中。由此书改编的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和《摆渡人》我觉得也可值得一看,但不必当真。电影中的爱情有些只是一种艺术效果。每一段别人的爱情都不可复制,你需要诠释属于你自己的爱情。
以上仅代表我的个人看法。读书人对这些书褒贬不一,我想有些书与商家的运作也是分不开的。有些书是满满的鸡汤,喝了能够呛死人。一本好书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一时的畅销并不等同于人类智慧的结晶。时间会证明一切。但同时我们应当欣慰,国民的读书意识正在被慢慢唤醒。“酒足饭饱思淫欲”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分不开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