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阅读史
我的阅读史,也是我的成长史,是一条探寻自我之路。
一、始于童话
小学三年级,十岁。有一天,妈妈给我抱回一堆书,全是童话。有十几本吧,印象深刻的有《格林童话》,这本书一直到后来长大都念念不忘。诚实正直厚道的汉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还有一个讲一把勺子经历解放的故事,书名忘了,故事写得很生动,勺子化身为人,讲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一千零一夜》不记得是不是那次的书,总之,是小学时候读的。
从此爱上了读书。用童话把世界展示给孩子,是大人带孩子进入生活,并爱上书的好方法。我就这样,自然而然开始了自我探寻之路。
二、学生时代
读初中时,开始订阅报刊杂志。《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语文报》,这些报刊杂志都办的非常好。每一期我都认真读完,很喜欢。从《儿童文学》发现了郑渊洁,后来买了他的好几本书,比如皮皮鲁系列。郑渊洁的书中有着各种奇思妙想,足以让一个孩子流连忘返。
一个初中孩子是好奇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以及一些简单的科普读物也是我所爱。
老师建议我们读世界名著,于是从初二就开始读名著了,比较喜欢的是《简爱》。
初三毕业,有很长的假期,正好二哥去福建出差,买回了《射雕英雄传》。那时,金庸的书刚刚传入内地,在山西还买不到。二哥看完,我接着看。后来大哥也看。我们兄妹在一起,说着说着就说起其中的人物,常常是眉飞色舞,欲罢不能。从那个假期到高一,我几乎把金庸的十四本书都看完了,只留下《笑傲江湖》和《越女剑》没看。原因是我发现金大侠的书太迷人,严重影响了学习,所以下决心不看了。
看过金庸之后,拿起梁羽生,觉得死板。拿起古龙,觉得粗俗。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金老爷子是语言大师,传统文化深入骨髓,通过非凡的想象力和出神入化的语言,把儒释道都化入了书中。前几年再一次拿起《射雕英雄传》,才读出一些真正的味道。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扣着内经医理。降龙十八掌,暗合了乾卦。武功套路,一招一式,都大有讲究。偶然间,我竟通过武侠小说,培养了对语言的直觉,以及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的敏感。
不看金庸,不代表不看书,高一假期,看了《红楼梦》,四本一套的那个版本,后来一直想寻找那个版本,再没遇到。16岁的孩子,只能是走马观花,看个红火热闹。但是却种下了喜欢红楼的种子。多年以后,再拿起红楼,便带有研究性质了。不仅看通行本,也看脂批本。不仅看大师们的解读,也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
高二开始,读琼瑶,知道天下小女孩的心思,大抵如此。后来,发现了三毛,撒哈拉沙漠的真实记录、三毛的洒脱与开阔,顿时抛开了琼瑶的儿女情长。
现在想来,我读书的黄金时代,正是走过青春期的时候,除了金庸、琼瑶、三毛,还有很多世界名著,比如《飘》,《基督山伯爵》,等等。这些书,对于塑造一个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起了作用的。当然,还有来自家庭的影响,两个哥哥会告诉我,哪本书值得读,哪本书暂时先放着。
大学时代,印象深刻的是,在图书馆读《诗刊》,汪国真,顾城,海子。特别喜欢舒婷的《致橡树》,尤其是这两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成了我找对象的标准和成家以后保持独立的提醒。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没有了大量自己支配的时间,读书反而少了,陷入了工作与生活的交织。
1993年,再返大学校园,正逢《穆斯林的葬礼》和《白鹿原》,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前几年,又买回这两本书,再读,依然有很多感悟。好书经得住岁月。
三、两个读书会
于我,读书一直没有中断,或者说,读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主要读文学作品,名著读的多,也读畅销书。有几年,关注CCTV百家讲坛,知道了《易经》和曾仕强,遂读了他的书。后来买了本《解读易经》,作者傅佩荣。后来发现,傅佩荣是了不起的哲学教授。《易经》虽读不懂,但是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给我带来很多启发,也让我慢慢明白了自己多么书呆子气。由于喜欢《红楼梦》,又知道了蒋勋,进而知道,除了文学视角,哲学视角,还有美学视角。
2015年冬,走进了时光读书会。是先生带我进来的。他在茶店喝茶,发现很多人去地下室读书,其中不乏妈妈带着孩子,饭也不吃,饿着肚子读书。心生好奇,也去地下室,发现这个读书会还不错,11月的某个星期二,便带我去了。这一去,被付小平会长知道我爱读红楼,于是邀请我分享。连着分享三期,竟糊里糊涂成了读书会的骨干。
所以就认识了小城的很多读书人。这些人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有很多是大牛,有机关干部,有教师,有文友,还有书法家,但是坐在读书会,素朴如一株植物,谦逊,安静。当然也有家庭主妇,假期还有学生,大中小学生都有。正如歌中所唱,“台下个个小学生,台上人人是教授”。每周分享一本书,视角不同,观点各异。各抒己见,其乐融融。
读书会一般是书友们自己分享,书目自选。有时也会外请作家或是大学老师,有时是一本书的分享,有时是某个专题讲座。有幸听到了一些大咖的分享,比如赵晓春,赵瑜,张锐峰。
时光读书会分享过几次《道德经》,有幸做了两次主持人,一次是原平的企业家赵明海主讲,另一次是对《道德经》有深入了解的傅卯田先生主讲。这让我对《道德经》有了进一步理解,当然还是似懂非懂。
一次《黄河》杂志社在原平举办活动时,有幸看到玄武先生,听到先生发言。后来看到了先生创办的公众号“小众”,很欣赏其中的文章和观点。再后来加了先生微信,敬重先生铮铮铁骨,喜欢先生温暖情怀。先生自己出书,独立刊行,价格不菲。买了先生很多书,比如诗集《夜行》、《遗忘之诗》,散文集《众神》、《烙书》,古体诗文集《断铁》,自此成了朋友,虽然除了那次《黄河》杂志社在原平的活动,再没有见过先生。
后来读反乌托邦的书,《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华氏451度》等,看到另一种社会形态。就像科幻小说,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合理想象,反乌托邦小说,是基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幻想小说。
知道郝晓东老师,最初也是源于时光读书会。去年国庆节,我校邀请郝老师来做了一个讲座,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期间,郝老师提到他办的常春藤读书会。之后,吴衡校长委托我筹办我校的教师读书会,作为常春藤读书会的分会。
之前,我没有参加过常春藤读书会的活动,教师专业阅读与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时光读书会也不同。而其时,常春藤读书会因为疫情,也因为郝老师去苏州大学读博士,暂时没有活动。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责任重大,能力有限。于是,从网上下载郝老师的文章,从中寻找方法和模式,照猫画虎,开启了原平一中常春藤读书会的读书活动。
这样跌跌撞撞走下来,遇到很多困惑,深感力不从心。当知道郝老师五一期间在郑州要举办深度读书营时,迫不及待报了名。
四、走近新网师
五一郑州共读,深度学习《教学勇气》。近距离聆听郝老师的深刻、李末校长的博学、刘广文老师的认真,同时见识了网师人的好学与执着,能干与谦逊。
认识郭小琴老师开始于2021年新年之际,那时我第一次加入常春藤读书会的会员群。郭老师的热情和真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加了微信好友。五一共读,又见识了郭老师的干练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同时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网师人:马增信,冯美娣,王小龙,王辉霞,郭筠筠,何刚,葛占芹,智静,陈翠清,宁超群,等等。
从郑州回来,我做了两个决定,一,做基于求真共同体的高中英语教学研究。二,加入新网师。同时,用从郑州学到的方法和理论来更好地组织我校的常春藤读书会活动,效果很好。
7日20日刚刚结束的暑期共读,在成都举行,两本书,《非理性的人》,《如何成为专家》。《非理性的人》讲存在主义,《如何成为专家》讲如何让存在显现。基尔凯戈尔、海德格尔、萨特的思想给我带来启发,如何成为专家的方法带给我信心,郝老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解读,让知识豁亮起来,老师们的讨论和感悟也促我去思考。
如果说,五一共读,我很大程度上是旁观者,这一次成都共读,我已经完全融入了这个学习共同体。而且,我还荣幸地成为领读者,在第一天下午和最后一天下午领读了两次。坐在郝老师身边学习,与坐在下面座位上学习,感觉是不一样的。更专注,更投入,吸收的知识和能量更多。
这一次,熟悉了更多的网师人:周娟,米永丰,柳晓红,朱小会,李苑桃,冯美娟,王宗祥,蒋春燕,等等。
至此,我已经把自己当成了网师人,恨不得马上加入新网师。
(二)加入新网师的原因
那么,已经工作了三十一年,52岁年龄,又老化又近视的我,到底为什么要如此急切地加入新网师呢?
去年冬天,郭小琴老师建议我加入新网师,我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有种种借口不加入。究其原因,是不了解新网师。
现在,经历了两次共读,我亲眼目睹了网师人的风采,看到了网师的价值和魅力。网师,不正是我一直梦想着的大学吗?而且,在共读过程中,我感到了自己与网师人的巨大差距。理论知识严重不足,这也是我在组织我校读书会活动时力不从心的核心原因。概念不清,知识不成体系,归纳总结停留在经验层面,写作随意,认知不够,格局太小。
再者,新网师的课程,专业化强,作业要求严格。最关键是,讲师水平高,同时又平易近人。这样的求真共同体,加入她,我的探寻自我之路,会走得更顺畅,更阔朗。
(三)入学后的学习打算
入学后,我会踏踏实实学习。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不仅向老师学习,还要向同学学习。因为我知道,网师的同学,学养深厚,勤勉真诚。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享受学习的过程。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写下这份投名状,期待尽快被网师接纳,成为幸福的网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