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君集,豳州三水人,早年入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得以参与各项事务的谋划。被封为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
唐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激化,李建成拉拢尉迟恭不成,于是派人刺杀,失败后尉迟恭与侯君集劝谏李世民早点下决心与李建成了断,于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率领侯君集等人诛杀李建成及李元吉。李世民即帝位后,封侯君集为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后又封为右卫大将军。
贞观四年,李世民大败东突厥,大唐北方最强大的一个敌人从此灰飞烟灭,消息传到大唐各邻国,诸国国君皆震惊惶恐,于是大家聚头商议了一下,决定给李世民送上一个“天可汗”的尊号,也就是在那一年,高昌国主麴文泰携妻子宇文氏颠簸数千里,亲自入长安朝觐李世民,李世民当时龙颜大悦,人前人后夸赞不已:这家伙实在太识相了。
李世民不但厚赐麴文泰各种金银丝帛,还破例给麴文泰的妻子宇文氏赐“李”姓,并将她列入宗亲,封其为常乐公主,也就是说,麴文泰去长安转了一圈,莫名其妙成了李世民的妹夫,也不知道李世民当时怎么想的,八竿子打不着的女人,顺手就给她封了公主,名分上还是自己的妹妹,从来也没考虑过给自己留条后路,日后两国关系恶劣了怎么办?麴文泰指着李世民鼻子大骂“X你妹”时,李世民拿什么话回过去?人家说的是实话啊……
蜜月期太短暂,作为一个在大唐和西突厥的夹缝中生存的小国,麴文泰本身的性格也是一直摇摆不定的,很快,大唐和高昌之间出现了小三,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威使尽浑身解数,威逼利诱将麴文泰拉拢过去,高昌国渐渐站在了大唐的对立面。
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断绝西域与中原的商业往来,于是李世民征召麹文泰入朝,麹文泰称病不去。一句惹毛我的人有危险,太宗李世民遂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步骑数万及突厥、契苾之众征讨高昌。都说无知者无畏,麹文泰听到这个消息后反而对国人说:"唐国距离高昌有七千余里,有沙漠两千里,冬冷夏热,没有水草,大军难以前行。若唐军强行军至高昌二十天内粮草必然吃完,那时候与唐军接战一定打败他们,所以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也不知道麹文泰是哪里来的勇气与智力说出的这句话。
贞观十三年腊月,侯君集大军兵进高昌国碛口,麴文泰忧惧而死,新任国主麹智盛大惊失色,与臣子紧急商议,有传闻麹智盛与妻儿在王宫抱头痛哭,挠门声、痛哭声声声入耳。
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等率兵行至柳谷,探马禀报说高昌国王麴文泰刚刚去世,麴文泰的儿子麹智盛要安葬先王,这个时候高昌国内乱成一团,可趁机袭击。但侯君集却认为趁其墓葬时偷袭不是问罪之师,而拒绝这么做。侯君集于是领大军前进攻略高昌田地城,侯君集劝降田地城未果,乃调集攻城器械开始攻城。用推车撞击女墙,用抛车往城中砸石头,城墙上和城里的人被砸的溃烂,很快便将城池打破,掳获男女七千余人。侯君集乘胜进兵,命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直趋高昌城。麴智盛闻讯后,亲率大军迎战,被击败后退守高昌国都城。
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大军对高昌都城完成合围的那一天,高昌国国主派使节出城求和,并带来了新任国主麴智盛的乞降书,书曰原国主麴文泰已病逝,先前高昌失臣礼,冒犯大唐的诸多罪过,皆麴文泰一人而为,所谓仇人死,恩怨消,高昌臣民无辜,不该承此罪责。
侯君集看完乞降书后哈哈大笑,顺手将乞降书撕个粉碎,开什么玩笑,本大将军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就是为了灭国挣点军功,你都乞降了,我的军功怎么办?再者说,侯君集此番奉旨而来,而李世民的旨意里可没有“求和”这个选项,老板的意思很坚决,必须灭国。所以,侯君集情当没见过这份乞降书,而且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叫新任国主麴智盛以及高昌国所有皇亲宗室自缚出城,全部随军前往长安,亲自向大唐天可汗陛下请罪。
平心而论,这个要求实在太过分了,泥人也有三分火气呢,更何况还是一国之主。侯君集的大军虽已兵围高昌都城,但麹智盛却仍指望着西突厥能派兵来援,而西突厥却背信弃义,跑得无影无踪。唐军的威名实在太响亮了,西突厥的乙毗咄陆可汗冒不起这个险,因为有很大的可能会被唐军灭国,从当年的东突厥,到几年前的吐谷浑,一个个强大的国家全部倒在唐军的铁蹄下,西突厥何德何能,能够挡住唐军的凌厉一击?既然挡不住,索性就跑了吧。
使节回来得很快,但带回来的结果却不是好结果,只有一个坏消息: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领着各部落首领,以及国中大部青壮兵力,北上避暑去了……麴智盛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泪流满面,大冬天的跑到北方去避暑,如此扯淡的理由,不仅侮辱了两国的盟友关系,还深深侮辱了他的智商!
话说回来,侯君集的要求自然被高昌国所拒绝了,当然,此举也正合了侯君集的意,此次率大军西征,又有皇帝陛下灭其国的旨意,侯君集本就不想善了,于是下令擂鼓攻城。侯君集调集大量攻城器械开始攻打,抛车砸出的石头让城内人无处躲避,麹智盛已无计可施,只得开城投降。
侯君集见高昌国如此痛快干脆地投了降,不由意犹未尽的咂摸咂摸嘴,然后意兴阑珊地挥挥手,下令囚禁高昌国主和宗亲,唐军进驻高昌国都城。
贞观十四年正月廿六,高昌灭国。
侯君集灭高昌后,如狼似虎的唐军欢呼着涌进了高昌国都城,城内哭嚎叫骂,声震于野,军中多有掳掠之事,而侯君集却睁只眼闭只眼,至于高昌国被俘的君臣,看着唐军在他们的都城欺凌抢掠,亦纷纷垂泣不已。
未几,侯大将军班师回朝后司法官便当场将侯君集等一干将领锁拿下狱。侯君集被拿问的消息很快传扬开来,朝野和市井皆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侯君集及西征大军高昌屠城的行径严重挑战着大唐臣民的价值观。
朝臣中有的坚持认为侯君集无罪,因为高昌国失臣礼在先,两军对垒便是战争,战争从来都是残酷无情的,青史里面提一句“某某破城,斩首多少级”等等,所谓的“破城”,破的不一定是敌人的城墙,而或许是屠杀,而所谓的“斩首”,斩的也不一定是敌人的军队将士,里面或许大部分都是百姓,大唐立国开始,李靖、李绩、程咬金这些名将谁没有破过城?唐军攻占敌人城池后,谁没有默许过军队屠城甚至抢掠?大家都干过这样的事,为何偏只侯君集因此而下狱问罪?
所以,侯君集入狱的消息传开后,长安城内不服者,异议者至少占了半数。中书郎岑文本更是以为侯君集是功臣大将,不能轻加屈辱,于是上书李世民请求将侯君集释放。
不得不说,唐王朝时期是个民族自信心无比强大的年代,无论大臣还是百姓,对唐军的战斗力几乎已是盲目到病态般的信任,民族自信心一旦膨胀,渐渐就会变了味,变得自负,不可一世,渐生骄纵。
高昌是异国,是敌国,对大唐失了臣礼,甚至截断过大唐与西域的通商之路,蛮夷小邦犯我在先,我大唐顺应天命,王师征西以伐不臣,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攻破敌人的都城,杀了一些敌国的百姓,有什么问题?胜利者有权处置自己的战利品,高昌都城里的任何东西都是唐军的战利品,从金银财宝到百姓,自动沦为大唐所有,我处置自己的战利品有什么不对?
朝堂民间吵吵嚷嚷,皆因侯君集入狱一事闹翻了天,然而侯君集自认为立下大功却因为贪财而被囚禁,十分痛苦,心理也感到非常郁闷。而这丝不快,也为侯君集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担心自己被取而代之,在得知侯君集常有怨恨之言,而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又在东宫任职之后,多次派贺兰楚石引侯君集入东宫,盛情邀请侯君集加入造反的队伍之中。侯君集就像一个被怪蜀黍骗看金鱼的小萝莉一样,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造反的贼船。
然而李承乾终归志大才疏,东窗事发后太子之位被废,而贺兰楚石被抓后又将侯君集与李承乾一起谋划的事告诉了李世民。所以说嘛,招女婿要好好考察,这种又没本事又爱告密的女婿是无论如何不能要的!而最终李世民也将侯君集处死,并将其妻子儿子迁至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