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莲·汉芙《查令十字街84号》 书中所得39
好多年前,我先看了大卫·休·琼斯导演改编的同名电影,再去图书馆借来书看。当时的感受是,超级好看。据说如果能看英文版的,更好看。
一、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是美国女作家海莲·汉芙创作的书信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970年。
住在纽约的自由剧作家海莲·汉芙虽不是十分富足,但喜爱读书,尤其热爱英国文学。因受不了纽约市场上枯燥无味的畅销书,在阅读了《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广告后,向英国“马克斯与科恩”旧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写信订购图书。在寄出信的时候她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也许是广告中的“绝版书”和“古书商”这一类词语在她看来与“昂贵”相挂钩,信中的措辞正式又拘谨。
20天后她收到了弗兰克的回信:对方找到了她想要的书,寄来书籍的同时还很细心地随信附上了英版和美版发票,并把找零附上。这一切开始于1949年10月。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稔熟,信的内容也不再拘泥于询问书籍和报价,海莲俨然已经把弗兰克当成自己的老朋友,对对方的生活也略加关心。海莲要的各类离奇古怪的绝版旧书弗兰克都能找到,而且细心地为她留意不同版本。
信任和欣赏很快建立,海莲开始给书店的人邮寄整箱的鸡蛋和大块大块的火腿。那时候,英国处于重建时期,物资匮乏,海莲的善举获得了书店人和书店经理一家人的尊重。他们给她送了漂亮的手工桌布,那是弗兰克的邻居的作品。而书信往来也从开始海莲和弗兰克之间扩大到海莲和书店员工,以及弗兰克一家人之间。通信频率不一致,有时候一个月好几封,有时候一年几封,对话内容从最初的找书扩展到相互发牢骚扯家常。书店后来甚至为海莲预先邮寄她想要但是暂时无力支付的书本。
就在通信持续了20年的时候,故事突然结束,这些年来,阴差阳错,她仍旧没有踏上英国这片土地,没有亲自见一见与她通信长达20年的弗兰克。她对于这个书店的唯一印象只有玛克辛在信中的描述:书店里混着木香和霉味,门口的老绅士对他问好,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遗憾徜徉在心中,海莲在弗兰克去世之后不忍心让些珍贵的书信永远藏在书桌抽屉里,经弗兰克家人的同意,出版出来流传世间。
《查令十字街84号》收录了海莲·汉芙和弗兰克,以及其家人、书店员工的通信。该小说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并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Marks & Co)曾是一家坐落于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84,Charling Cross Road)剑桥广场的旧书店,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创始人为本杰明·马克斯(Benjamin Marks)和马克·科恩(Mark Cohen),科恩在被劝说下同意使用自己姓氏的缩略形式作为店名。
书店最初在老孔普顿街(Old Compton Street)开业,后曾移往查令十字街108、106号,于1930年迁至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除了经营一般古旧书籍外,其对狄更斯相关图书收罗之丰沛,当时无其他书店能及。该店当年营业时声誉良好,吸引了一批如卓别林、萧伯纳、阿兰布鲁克勋爵等著名客人的光顾。
1977年,书店因主事者陆续离世而歇业,之后店面多次易主,曾经是唱片店、酒吧、咖啡馆……,如今被麦当劳所占据。但店门口镶嵌的铜盘证明着这家书店曾经真实存在过,上面镌刻着:“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原址”,它提醒着我们此地曾经发生的故事——有人来过,有人活过,有人爱过。
海莲·汉芙的书使这家书店成为了许多爱书者心中的圣地,书店也因此而有了奇妙的光环,爱书者们带着虔诚的心来到这里,将自己的思虑、纪念或是其他感情留在这里,一起留下的,还有海莲在书中请求的那深情一吻。
三、海莲·汉芙
海莲·汉芙(Helene Hanff)1916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绝大部分的岁月都在曼哈顿岛渡过,生活并不十分富裕。
汉芙生前从事最多的工作是为剧团修审剧本,并曾为若干电视影集撰写剧本。主要的着作有:日记体的纽约市导览《我眼中的苹果》(Apple of my Eye, 1977)、半自传的《别脚混剧圈》(Underfoot in Show Business,1980)、传记《Q的传奇》(Q’s Legacy,1985)、《纽约来鸿》(Letter From New York, 1992)以及一系列以少年为对象的美国历史读物。
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于1970年首版问世,旋即被爱书人奉为经典。英国版则于次年出版,同样在英伦地区引起回响。海莲是一位有着真性情的女子,嬉笑之间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深奥的比喻,甚至都没有太多复杂的句型,海莲的信中时刻透露出她的机敏热情,时而调侃,时而风趣。虽然她的生活并不如意,住在“白蚁丛生、摇摇欲坠、白天不供应暖气的老公寓”,却还是能在破旧的沙发上体会经过百年《五人传》。
书中的那些信件,大都是信手写来,原本并不是为给别人看的,如果不是因弗兰克·德尔不幸早亡,它们可能永远不会面世。它们是率情之作,有些有趣的书话,信函来往间更能看出美国老小姐与英国拘谨绅士间的不同性情风格,读来流畅而有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它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
1971 年 6 月 17 日,汉芙应英国出版商之邀,终于飞抵伦敦,实现了她长年以来的夙愿。后来她将自己在伦敦盘桓一个月余的日记付梓(The Dutchesss of Bloomsbury Street,1971)。海莲·汉芙1997年4月9日因肺炎病逝于纽约市。
四、弗兰克·德尔
弗兰克·德尔先生作为男主人公,对他的描述并不太多。他是英国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员工,8岁时搬到伦敦,1919年至1924年在霍恩赛郡语法学校上学,毕业后就在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这也是他唯一的工作。
读者的印象只能从海莲收到第一封回信时开始,信中的称谓和内容让海莲认定对方一定是一名合格的英国绅士,做事严谨又认真,管理着一家小小的书店,等待着有着相同爱好和品位的读者登门,仿佛是等待着一场美妙而精心的相遇,没有约定的时间,有的只是不期而遇的惊喜。
五、那些信中的妙语
海莲会抱怨书籍的质量:“这算是哪门子新约圣经啊!好心替我转告英国圣公会诸公,他们平白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章。是哪个家伙出馊主意把通俗拉丁文圣经整成这副德行?他们都活该下十八层地狱,你记着我的话准没错。”
她有自己的阅读品位:“春意渐浓,我想读点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款款深情而不是口沫横飞的。”
她真心爱书:“不是我爱唠叨,弗兰克·德尔!看到书店竟忍心把这么美的古书五马分尸,拿内页充当包装纸、填箱料,我真是觉得世道中落、万劫不复了。”
她会“颐指气使”地指挥书店:“大懒虫:依我看若要等到你寄书来,我都不晓得要超度几回了……你们成天都没事干吗?是不是都窝在店里头看书?何不起身做点生意呢?”
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是因为可爱而美丽。
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的信件让一位有修养的绅士跃然纸面:“我本人实在并不像您长久以为的那样木讷又严峻。只是我写给你的信都必须存放一份副本作为业务存档,所以我认为行礼如仪似乎比较妥当……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回报您对我们的不断付出。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当您确定访问英国时,橡原巷37号将会有一个房间,可供您无限期地住宿。”
本来只是买卖书籍的交往,但海莲的行为使双方打破了商业的界限。二战后的英国,国力衰退,物品短缺,普通人生活困难,古道热肠的海莲直接给书店邮去了六磅重的火腿,为伦敦冰冷的冬夜平添了温暖,她不时给书店众人寄去鸡蛋、丝袜等生活物资,书店众人也回赠她精美的手工刺绣桌布,双方的情谊在来往中步步加深。
而在海莲和弗兰克之间,有共同的品位,有精神上的默契,虽然双方并没有言语的逾越,那种情感在交流中总归超越了书缘,更像精神上的爱侣。海莲在信中说起她与编辑的交流,是牛头不对马嘴,“唉,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基(弗兰克的昵称),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而弗兰克从开始拘谨地称呼她为“敬爱的汉芙小姐”,到1952年改称呼为“亲爱的海莲”,此后便一直如此。
1968年10月,弗兰克写给海莲的最后一封信,或许冥冥中知道死神已经逼近,落款居然写了“想念你的弗兰克”。
两个月后,弗兰克因病亡故。
弗兰克的夫人在给海莲的信中说:“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
幸好,弗兰克写出来了他的想念。
造化弄人,在弗兰克生前,海莲·汉芙一直没能踏足英伦,他们从来不曾相见,这些书信陪伴着海莲老去,她终生未嫁。在海莲给到英国度假的朋友的信中,最后一句写道:“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六、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
197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将《查令十字街84号》第一次拍成了电影。
1981年,它被英国戏剧界改编成了舞台剧。
1987年,它又一次被美国人改编成了电影,由大卫·休·琼斯做导演,安妮·班克罗夫特(饰演海莲·汉芙)、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弗兰克·德尔)、朱迪·丹奇等演员主演。
我看的就是1987年版电影。
如果先看书,很难相信《查令街十字84号》这种书能改编成好电影,因为没什么故事,不过是一些信件的松散组合,基本上是流水账,讲世界两头的一些人,为了几本书,有了一些交情,没见过面,没打过电话,也没什么必须前后关联的事件。
但这部电影改编的非常好,即忠于原著,又营造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安妮·班克劳夫特(Anne Bancroft)饰演的海莲·汉芙风趣、犀利、有点小脾气,不刻意的外表和快人快语下,那一颗善良的心总是那么鲜活;对比回信总一板一眼的弗兰克·德尔(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这两个灵魂人物隔着大西洋,你一言我一语的为旧书们焦急、愤怒、调侃、大笑,看起来实在有趣。而他们之间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也构成了他们二人乃至更多人在那个年代发生的一个一个小故事,和他们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发生的大故事。
导演大卫·休·琼斯(David Hugh Jones)是英国人,1934年2月19日出生于英格兰-多塞特-普尔,2008年9月18日去世。代表作品有《The Confession》、《审判》、《美国剧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