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01501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白话】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慢,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啊。但是还比不上贫穷而能乐道,富有而能好礼的人啊。”
【思考之一】为什么“贫”还能“乐”呢?
上一章,夫子告诉我们,君子的行为应该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给出了士人君子的条件是“志于道”,要内心里有生命宗旨有信仰,全部精力都放在亲近有贤德的人和正确的大道上,不断地改过迁善,对于居住、饮食等都不在乎。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条件有点高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有机会成为君子甚至圣贤吗?
针对这个问题,本章通过孔子和子贡师徒之间的问答,给出了答案。
子贡所说的“贫”应该是指贫穷,也可以引申到很多方面,如地位、名誉、权力。“谄”是谄媚,卑躬屈膝。范宁说:“不以正道求人为谄也。”钱穆先生说“贫多求,故易谄。”人在贫困时,为了吃饱穿暖,为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更容易为时势所迫,会想通过奉承巴结,想得到尊重,得到好处来解决,或者喜欢结交当官的、有钱的、能办事的人、可能对我有帮助的人。这种有求于人的心情,能解决问题吗?这种求法合理吗?儒家的说法是“福祸无门,唯人自招”。福祸,是由自己的行为导致的,《尚书》里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因此“谄”未必济贫,我们的求法是错误的。
“富”了呢?易骄。“骄”是骄慢,傲慢,就是瞧不起人。因何瞧不起人?因为自己的地位、名誉、金钱比别人好,或者有一技之长,乃至于什么都没有但执著自己的感觉——我比你好。钱穆先生说“富有恃,故易骄。”有了瞧不起人的心,就会在言行上表露出来,慢慢地别人就远离你。所以骄慢的结果,都是孤傲,成为孤家寡人,真正能够相处、说得上话的人很少,你瞧不起别人,别人还不一定看得上你。
朱熹《论语集注》说:“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就是普通人在贫富这两种境界中都不知道如何去守住自己的节操,因此出现了谄和骄两种毛病。
“贫而谄、富而骄”都是尚未启蒙的状态,是比较低级的人生层次,是一般人的想法。而子贡已经从一般人的想法中脱离出来,上升了一个层次,在心态和行为上都做得很好,加上善于“货殖”做买卖,相当富有了,请教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不想孔老夫子说:“可也”,马马虎虎吧,又说“未若”,说明还有更好的,那是什么呢?
“贫而乐”,怎么会?我每天为了生活奔波劳累,如此辛苦,这么难,我还能乐吗?或许有人说“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吗?你会乐吗?也许有人说我比颜回富有,吃的、穿的、用的都比颜回强许多,为什么我不快乐呢?为什么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呢?颜回都穷得吃上顿没下顿了,他怎么能乐的起来呢?要是一般人可能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我都穷这样了,我能乐的起来吗?还有圣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些都是“贫而乐”的展现。一个人内心有了操守,就不容易为外物所牵引。即使是子路,也能做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这些看似是冲突矛盾的问题,孔子和颜回为什么贫还会乐?他们究竟乐些什么呢?因为我们平常人的状态是出去旅旅游、吃顿大餐、K歌、滑手机,认为这些才是让我们快乐的事。其实作为君子,并非不知道这些物质上的享受,他们也需要生活,然而他们知道有比物质享受更为快乐的事,那就是——求道!
东汉大儒郑康成,朝廷听闻他的德行学问,十四次邀请他入朝担任要职,但是郑康成不恋名利,屡次拒绝做官,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的工作,最终成就一代名士、大儒。对于那些已经走在心灵提升道路上的人,或者说有过内心跨越经历的人,稍作观察不难发现,向外求,求名逐利,内心会处处受到束缚,烦恼丛生;转向内求,坚固志于道的人生宗旨,不为外物所动,内心才会感觉到真正的自由、洒脱。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本乐下有道字,是贫而乐道。”郑康成说,“‘乐’谓志于道,不以贫为忧苦。”吕晚村说“乐与好礼,讲到学问至处,孔颜之疏水箪瓢,舜禹之恭己无间,境界无穷。”光远老师说:“心能乐道,则忘乎贫富穷通;心能好礼,则安于处善循理。德日进,而明明德。”《学而篇》第一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并实践出来,内心的乐会被激发出来,这种乐根本就不是贫富能够左右的,似乎苦乐的关键不完全是外在的条件,而是内在的学习。
怕就怕我们本身贫而又不好学。其实古圣先贤的境界,是外在条件的苦不会影响他的内心,透过学习得到的快乐,是真实的快乐,是内心的“说”。那个通过学习得到的真快乐,是可以帮助人面对生活物质和身体的苦,他的心中是很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