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侄女和我抱怨了她的委屈。她很喜欢街舞,每跳完之后都会觉得身体畅快淋漓。有一天她把这种快乐和满足与她爸爸分享。他爸爸用充满期待的眼光看着他说:“舞蹈是个很好的爱好,不过现在跳舞的人太多了,这样你就显不出来了,钢琴不错......”说到这里,小侄女委屈的眼泪在眼里打转。
我能体会到那种委屈,那是一种愤怒又无从发泄的感觉。在他爸爸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中,运动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在简历上增加一项特长。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
在《品格之路》这本书中,作者布鲁克斯对人性发起了一场挑战——他既在挑战读者,也在挑战自己。他设置了一个人生重要的追问:在“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之间,我们应该如何跳好这一支平衡之舞?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是布鲁克斯创新的名词。“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的内心,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
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一切以简历为导向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行事的基本法则。简历,从前只是薄薄一页纸,如今一份精美的简历,却笼罩着“美德”的光辉。它是一个人引以为豪,可以获得关注的荣耀。一份精美的简历,可以换来名校的入学资格,可以换来就业、晋升的机会。也难怪,当小侄女说出她的爱好时,她爸爸条件反射想到的是这个爱好在简历上会不会有优势。
而与“简历美德”对应的“悼词美德”,像极了我们老话中说的“盖棺定论”。在以前,“盖棺定论”这四个字是非常有分量的,即使是大奸之人,生前也会想方设法美化自己的行为,为的就是给后人留个好名声。但当下,随着简历越来越厚,“悼词美德”反而越来越遥远了。盖棺后的事,反正自己也听不到看不见,也就可以忽略了。
如果以略带无情的视角来看,当下一个人的简历和一张商品的广告纸又有什么区别呢?简历的背后,也是一种贩卖,贩卖的正是我们自己。这里同样遵从着投入、产出、计算收益率的规律。
“简历美德”背后人与人的关系
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们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们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们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以前,我们称赞一个人时,通常称赞他品格端正、志趣高雅。而现在,我们很少再听到这样“老套”的称赞了,替代的是,某某老总,年轻有为等等。甚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变得冷漠,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物”。
当下的社会关系中,我们看不到其他人的存在,源于我们潜意识中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存在。在我们视被人为“物”之前,我们先把自己视为了“物”。
当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写下满纸的“简历美德”,希望他们在市场上卖出一个好价格时,他们没有搞清楚的是“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品格养成之路
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一般喜欢结交的是那些谦逊低调的人,因为这些人温和谦虚,令人放心。不仅如此,谦恭之心会赋予人们愉快的心情,引导他们相互欣赏、建立友谊、心怀感激。布鲁克斯在书中说,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则目光短浅,过于关注自我,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
那么我们应如何不断修行,保持谦逊呢?作者说,谦虚的人会经常使用一个与内心活动关系紧密的东西——自我对抗,来形容他们的人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比鲜明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才华横溢,另一方面,我们的缺点也极为明显。如果不与自己的缺点进行斗争,那么我们的良好品质就会逐渐丧失。深受人们欢迎的牧师福斯迪克在《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书中指出:“有价值的人生始于与我们自身的对抗。”
康德有一句名言:“人性这根曲木,决然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我们的道德品质也是一样,保持谦虚意味着我们要意识到,个人品格是在与自己的斗争的过程中培养而成的。
所以,作为父母或者老师,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应该引导孩子如何完善自己的品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充盈而又的谦逊的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界的评价,万事以简历美德为标尺。
毕竟一辈子很长,我们一生都需要的学习的是如何与自己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