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六一已经过去,这是个特殊的六一,是后疫情时代的六一。恰逢第十个学前教育宣传全月、《指南》颁布十周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满十年、对学前教育界来说,这十年的跨越发展,确实值得好好回顾和总结。
回顾过去,我们的六一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而今年却是“岁岁年年景不同”。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十年来不断调整办园理念,落实指南、纲要的必然改变。这个改变就是以幼儿为本,让儿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从大家的反思来看,这个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接下来就是怎么去实践的问题。
这次尝试获得的经验非常有意义,会对今后类似活动产生样本作用。比如,场地与人数设置、游园项目的适宜性、人员安排、不同年龄幼儿的能力水平等方面,我们掌握了初步经验。即使问题存在,但不影响大体成功。教师奇思妙想、团队紧密合作、幼儿惊喜表现……创意、团结、默契,高效,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概括为今年六一最大的收获。
新事物总是要有探索的过程,不求完美,心若向往,一切可期!敢于尝试,大胆创新,经历过程,用心体会,即为收获!
我也在反思,六一活动如何与当下的课程理念亲密接轨,教师如何支持,更能体现“自然 自由 自主”?我想这是一个发散性问题,应该没有完美的标准答案。但大家谈到的貌似临时出现的问题,我们是否通过进一步分析,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也许会发现,偶然之中有必然。
问题一:果果班少数组才能完成游艺项目,很多孩子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而遗憾。
分析:十几个项目分散面比较大,路线比较长,有室内走廊及操场 ,这么大的范围,即使成人也很难迅速把图纸与实际场景一一对照,路线走错,找不到场地很正常,因为寻找就像探秘一样,本身就是游戏。但幼儿玩的项目太少,遗憾太多,孩子畅游的需求会受影响而得不到满足,这就要考虑是否幼儿前期经验准备不足。在游园前,孩子们需要什么?老师们能做什么?有哪些支持能帮助孩子快速高效地找到项目,如果围绕这些问题去提供支持,引发幼儿有效探究,我们会不会和孩子共同发现:路线图与场地如何用直观的标志一一对应,更便于幼儿去对照,去发现。 在搜集准备材料时哪些可以让孩子参与?对预设的环境效果图能不能提前展示,组织幼儿认识并讨论玩法及规则。每一问题点,都可以是一次生成活动,老师在前期要充当“麻烦的制造者”,引导幼儿充分探究,这个过程比游玩更重要,更能促进幼儿发展相关核心经验。
问题二:苗苗班的孩子因有老师带领不能尽兴,也不能体现自主游玩的初衷。
分析:中班的孩子对图画标识,地图路线等辩识能力应该在哪种水平?我们在设计场地范围大小、项目难易方面有没有考虑年龄特点?有没有给孩子充分的经验铺设?游戏玩法是否可以提前预习,是否可以大带小等。由此我们是否应该明白,游玩当天只是课程的一个节点或前期活动的效果呈现。游玩会只是一个活动形式,是幼儿在园各种活动形式其中的一种,形不同但神要一致,在各种形式的包裹下,研究儿童才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这个“神”不能丢,它提示我们,任何活动都必须从儿童出发。
以上是我从大家的反思中找出一二,借以提出我的想法,主要想表达,游园会出现的种种状况,恐怕还是要回到原点去思考,想想我们的理念,我们游园的目的是什么,在课程的背景下去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教师能做什么?已有哪些经验,发展哪些经验。
这样思考之下,课程的树干会慢慢显现而逐渐清晰,再慢慢辐射出枝丫。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中,慢慢铺设。如此前奏之下,那些临时改变、孩子被动、教师盲目的现象就会减少。
当然,很多临时调整是校方主导的,因为第一次尝试有很多不确定,大家主要担心安全与秩序,对安全高控的习惯也影响了对幼儿能力的判断与培养。所以对幼儿自主性的充分体现有所忽略。
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迈出了不起的一步!成功之处也有很多,不再赘述。
经验是给所犯错误起的名字。
一人之智不如众人之愚,一人之目不如众人之视。团结的智慧将带我们走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