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上一周学习了用气球驱动小车,这一周学习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问题一: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本课活动较多,而且都是由探究活动引入下一个研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由活动(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的圈数间的关系)转向思考(橡皮筋的力量是怎么来的?这个力量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由已知转向未知容易发生问题。
一、聚焦
我们玩过橡皮筋吗?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
孩子们齐刷刷的说玩过,可以。
这时候孩子们非常兴奋,可以利用橡皮筋来控制课堂纪律———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孩子们很高兴的回答:想,我要把橡皮筋发给最安静的一组。
二、探索
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组抓
孩子们组装橡皮筋的时候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他们不会小组合作,也不会分工,那么这时候我会提前说好要求。如何安装橡皮筋,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出现了很多小组不会安装的情况。我及时上网找了教学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得到了提高。
三、研讨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调控能力不足,本课活动较多,而且都是由探究活动引入下一个研究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由活动(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的圈数有关
问题二:本课真正要让学生掌握的问题是什么?是可不可以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是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的圈数是否有关?还是橡皮筋的力量是怎样产生的?
本课的两个主要活动都是用橡皮筋带动小车,但本人认为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决不是如何用橡皮筋带动小车?而是橡皮筋的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问题,橡皮筋力量(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大量精力放置在橡皮筋如何带动小车,恐怕会让学生忽略掉本课的主要问题。另外,橡皮筋驱动小车,是弹力的具体运用,如何从研究弹力的具体运用转换到研究弹力本身,也是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做大幅度做出修改。
不是车辆以什么为动力作为本课的导入,而是联系上节课内容,我们可以用垫圈所具有的重力带动小车,能不能用橡皮筋带动小车?
实录:
生:“可以”
师:“是吗?垫圈带动小车是因为它具有重力,那么,如果橡皮筋能带动小车,橡皮筋具有什么力量呢?”
生:“弹力”
师:“弹力,橡皮筋具有弹力,那么什么是弹力呢?橡皮筋为什么 具有弹力呢?”
至此,本人在授课过程中,将教材中所安排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本课的中心环节,橡皮筋的力量是怎样产生的?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帮助学生感悟什么是弹力?橡皮筋为什么具有弹力?对本课试验重新进行设计,不直接进行小车试验,而是通过感受橡皮筋的具体力量变化并同时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来发现什么是弹力?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具体方法如下:
每位学生分发一根橡皮筋,拉开橡皮筋,感受橡皮筋上的力量变化,并同时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还原橡皮筋,感受橡皮筋的力量变化,并同时观察橡皮筋的形状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拉开橡皮筋时,可以感受到橡皮筋上的力量越来越大,同时发现,橡皮筋的形状变化越来越大。还原时,橡皮筋上力量越来越小,同时形状变化越来越小。通过反复感受,学生将橡皮筋的力量大小与形状变化大小相互联系,发现,当橡皮筋发生形状变化时就拥有了力量,并且,形状变化越大力量越大。反之,橡皮筋没有发生形状变化时就没有力量出现。由此让学生推测并归纳什么是弹力?既当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时产生的要恢复原状的力叫做弹力。
至此,弹力的本质让学生掌握,教学也顺势进入下一环节,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弹力,那么如何使用弹力呢?我们该如何用弹力驱动小车?又如何让小车行驶的更远呢?对于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依靠学生自己智慧独立完成,教师只需一旁加以适当引导。
如此设计,与教材设计完全相反,教材设计是由表面想象(橡皮筋带动小车)——本质原因(橡皮筋为什么可以带动小车?什么是弹力?)的流程,而本人则改为本质原因(什么是弹力?)——表面现象(橡皮筋可以带动小车,如何让小车行驶的更远?)。在本人看来,课堂教学中应直指本课主要目标,在主要目标达成后,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自由探究或巩固知识点,因此,本课的主要目标是弹力及相关知识,而小车试验则是附属与主要知识点的探究活动,本人在课堂上先将主要目标——弹力,加以解决,附属活动——小车试验则交给学生自由完成,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弹力,那么弹力的具体运用,以及可能出现的相关现象,他们完全可以独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