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忙着做饭的时候,面对那个兴冲冲跑过来跟我们分享“妈妈,你看我今天得了一朵小红花”的孩子,匆匆说一句:“宝贝,等一下再说。”
抑或在我们忙着跟朋友电话的时候,面对那个急切跑过来问“爸爸,你说月亮上好不好玩”的孩子,我们来一句:“宝贝,等一下再说”。
“等一下”这三个字,真的很方便,顺嘴就能溜出来,但这一方便却让孩子承受了等待的压力,压制了分享的欲望,消磨了他的耐心。
这个借口用久了,危害可是不小。
一、孩子会变的磨蹭
“等一下”、“马上”、“稍等”这类词,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加上每个人的标准也都不一样,很容易让孩子混淆时间,对于培养时间观念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孩子早晚会把“等一下”的精髓用到你身上。
火急火燎的要送他去上学,他也许会不慌不忙的说一句“等一下,我还要玩一会儿”,过了很久,再催他,他也不觉得自己有错,再催,老母亲就要怒了,娃也要哭了,一场腥风血雨是断然不能避免了…
日本作家谷口雅春说: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最强的说服力。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孩子并没有错,他只是也学会了 “忽悠”你。
二、孩子会对父母缺乏信任感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请记住,孩子的名字永远叫‘小孩’”没错,小孩最容易相信大人,尤其是他最爱的爸爸妈妈。
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一直相信,他只是小,但足够敏感。
在北京卫视的一档《八个爸爸》的节目中,7岁的小男孩控诉爸爸爱打游戏,每次去找爸爸,爸爸都让他“等一下”,可是无论什么时候去找,爸爸都是“等一下”。
他说后来他明白了“让我等就是不想陪我玩”,从那以后,他就很少去找爸爸玩了。
“等一下”没有问题,5分钟也好,半小时也行,但等不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孩子的情绪经历了最初的期待,到等待的焦急 ,到等不到的失望…
换位思考,如果被敷衍的是你,可能那个打游戏的老公已经被打入冷宫了,还得是终身不得出那种。
电影《泰囧》里,徐朗答应带女儿去海洋馆,但每个下一次都会等成下一次,推了7次以后,女儿打电话哭着说“爸爸,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你是个大骗子!”对最爱的人失去信任,孩子是该积攒了多少的失望啊…
三、孩子会丢失掉兴趣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同感:有时候,特别喜欢一件衣服,因为各种原因等着等着,最后就会发现没那么喜欢了。孩子也是如此。
有次跟朋友聊起培养孩子兴趣的事,朋友一番感慨:“我记得我小时候有段时间特别喜欢溜冰,总缠着老爸带我去溜冰,那时候他们特别忙,总是说等有时间,后来,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爸说要带我去,我都不想去了,也就没学会。”
教育家斯宾塞说:如果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顺利发展的话,大多数人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
说来可能有点恐慌,但缺乏及时的引导和正确的培养,孩子的敏感期,也许就在“等一下”中被错过了。
不过讲真,也要站一下中年老母亲老父亲的队,有时确实忙的没脑子顾孩子…
相对于手机那头催交稿的老板,锅里眼看要糊了的菜,先委屈一下小孩儿是在所难免的…
为了避免一场“母不慈子不孝”的咆哮场面,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小孩儿的情绪,才能事半功倍。
对于这些情况,你可以这么做:
1.不要随便敷衍
“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啊?因为天空本就是蓝的啊”
孩子热切的提问,如果得到的只是敷衍的回应,他一定会很失望,甚至会认为自己不被在乎。所以,端正态度很重要,起码要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重视的,如果恰好被问到,那正好可以跟孩子一起探索答案,亲子互动时间可以开始啦。
2.“等五分钟”比“等一下”更有效
在可以预知工作总量的前提下,告知孩子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等5分钟,等到8点左右”。
如果对时间还没有概念的孩子,可以让他看钟表,比如“当长针指到5的时候”。
或者是“一集动画结束的时候”,“妈妈做完饭的时候”等等…
总之,要有一个孩子能够懂得,你也能够做到的结束点,不要让孩子漫无边际的等,他有了盼头,也会安心许多。
3.孩子不想等,别吼
如果孩子闹脾气,要记得,这真的不是他的错,稍微抽一点时间安抚他的情绪,比闹得鸡飞狗跳来的实用。
在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尼莫在吃饭的时候一心想着新玩具,他想让妈妈“现在、立刻、马上”把新玩具组装成“机器人”。遭到拒绝后,尼莫已经要有大闹一场的苗头了,开始耍赖生气。胡可没有情绪失控,她先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表示理解:我知道你很让玩具变身,你很想让它变成拿着武器的机器人。又说了两遍需要“等一下”的理由: 现在是吃饭时间,要等到吃完饭以后才可以变,你要遵守规则。尼莫虽然不太愿意接受,但最终也同意了妈妈的意见。
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兴趣,也让孩子学会了接受规则,更重要的是,也没有浪费很多时间。
虽然都是让孩子克制自己的欲望,但“等一下”≠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在已知规则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而大多数的“等一下”都是我们为了方便在敷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