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211天早安问候。
比抑郁症后果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正在侵袭中国千百万好学生……
它是什么呢?空心病。这个词由北大副教授徐凯文提出,简单说就是:什么都做不下去,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考大学……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得“空心病”?
1.最优秀的孩子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这是因为,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中,成绩,往往成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
上大学之前,孩子的价值评判标准只有学习,一旦成绩波动,很容易失去支撑。
上大学之后,成绩不再是衡量个体的唯一要素,评判转换,学习变得毫无意义。
加上孩子内心无处倾诉,情绪长期被压抑,最终走向崩溃。
“空心病”和抑郁症很像,很多孩子因情绪低落,休学去医院,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
不同的是,“空心病”无药可救,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人格不完善,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为什么活着。
2.造成“空心病”的元凶是什么?
造成“空心病”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找到端倪:
第一,高期待、单一化的外部环境。
第二,缺乏真实感的自我成长环境。
在很多父母眼中,“学习好”大于一切。
仿佛只有考出好成绩,才是父母眼中值得骄傲的“好”孩子。
没有人可以一直活在阳光下,孩子不是学习机器。成绩是他优秀的证明,但不是唯一,他也需要喘息。
另外,现在的孩子,从小在电脑、手机充斥的网络环境中长大。
从小到大,孩子的现实生活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于是去虚拟世界寻找价值。理由很简单,现实世界是由家长引领,虚拟世界却可以按自己的心愿前行。
但是,与现实联系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和排斥感也会随之产生:我不想听从你的安排考大学;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事可以做;我的人生毫无意义,活着好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空心病”吞噬,失去精力与活力。
如何拯救“空心病”的孩子呢?
1.拒绝设限,保留孩子的成长空间。
2、关注心理状态,不以成绩论英雄。
3、强化现实联结,丰富生活体验。
如果孩子的生活只剩下学习,被催促着不停往前跑,跑进大学,他们的精神支撑也就垮了。孩子会疑惑:这就是我寒窗苦读十二载的结果?
清华大学的教授彭凯平说:“幸福来自于真正的自主。”家长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点,给孩子自主发挥的空间。在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帮孩子找到意义,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无责任感的人生,体会不到现实的实际变化,自然也是空洞、虚无、无意义的。
“空心病”,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如今的孩子,成绩、才艺优秀得发光,内心却无比孤独。情感得不到关注,内心不被“看见”,无法获得情感支撑。共情孩子,并不是简单说一句“我理解”。而是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处境,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情感。
家长可以按照“共情四部曲”做:接纳—倾听感受—认同需求—引导表达。只有每一步都做好,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内心被填满,减少空洞迷茫。
另外,加强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才能增强孩子对生命、生活的感知能力,破除“无意义”“无价值感”。
武志红老师说的一句话,特别动人:“在这个鸡娃成风的时代,培养一个‘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的孩子,就是最成功的育儿学。”
家长要谨记:别让孩子成为空洞麻木的学习机器。别让孩子掉进迷茫、孤独、无意义的陷阱。别让孩子成为“空心病”的无辜受害者。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才能养育出有价值感和能力强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