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马亲王《长安的荔枝》,一路随跌宕起伏的剧情,
又舍又得。
又悲观失望又乐观热情。
有濒临绝境,万念俱灰,有绝处逢生,铤而走险。
有亲情,爱情,友情。
有千般算计,百般刁难,万般无奈。
有不得不为,为而不得,更有为不为皆辛苦。
各种险境,各种困难,各种向死而生绝望和希望并存。
在书中考量的是忠诚,智力,体力,考量的是私念,宽宥,更考究的是人心。
读过后在激情澎湃,欲罢不能之后,似乎又有了激流勇退,千帆过尽的从容与豁达,不得不说,是当下小说中的翘楚,除了故事各个情节环环相扣的巧妙,文笔的畅快酣畅淋漓,让人有种如沐春风的喜悦感,也再次刷屏,为亲王的力作点赞。
一则催命符
天宝十四载,内廷为贺贵妃生辰,欲从五千里外的岭南采购荔枝鲜十斤。
而按常理知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无论从哪里运,即便有日行千里的龙驹,也绝无可能从五千里外的岭南把新鲜荔枝运到长安,赶不及送到长安。
所以奏折一路径尚食局、太府寺、宫市使和岭南朝集使手中待过,然后才送来司农寺,而司农寺卿二话直接下发给了上林署。
然后差事鬼使神差就落到司农寺上林署监事李善德手上,并冠以荔枝使大名。
但由于这个差遣,是注定办不成的,它不是什么肥差,而是一道催命符,每一个衙署都避之不及。
绝处逢生之一贵人相助
一是受子美和韩十四点拨
正在李监事一筹莫展之时,遇到老友杜甫与韩洄,杜甫讲了老兵的故事,结合自己的遭遇点拔他: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因为有良人良言,有了壮士断腕的豪壮。
二是得到胡商苏谅的资助。
一句“先生可是从北边来的”,一个自称叫作苏谅的波斯人,入唐几十年了,一直在广州做香料生意。
“若有什么难处,不妨跟小老说说。都是出门在外,互相能帮衬一下也说不定。本地有句俗谚,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
“明人不做暗事。你要多少钱粮,小老都可以如数拨付,只求借来”。
五府通行符牒,照顾一下自家生意。公平交易,你看如何?”
三是遇到石门山荔枝产地侗女阿俚。
“荔枝从摘下枝头到彻底变味,大概要几日时间?”
“不出三日。到第四日开外便不能吃了。”
这和李善德在京城听到的说法是一致的。他又问道:“倘若想让它不变味,可有什么法子?”
“你别摘下来啊。”
殚尽力竭的荔枝转运计划
一是用特制的双层瓮。
外层与里层之间灌满了水,可以保持水汽。
二是模拟路线,择优
通过苏谅帮忙,购置了近百匹马,雇了几十名骑手以及数条草撇快船,一共分作四队。他们将携带装满了荔枝的双层瓮,从四条路同时出发。
第一支走梅关道,走虔州、鄂州、随州,与李善德来时的路一致;
第二支走西京道,自乳源至郴州、衡州、潭州而至江陵,是直线距离最近的一条;
第三支也走梅关道,过江之后,直线北进至宿州,加入大唐的江淮漕运路线,沿汴河、黄河、洛水至京城;
第四支则直接登舟,由珠江入溱水、浈水,过梅关而入赣水,至长江上溯至汉水、襄州,再转陆运走商州道。
这四条路线,各有优劣。李善德并不奢求能够一次走通,只想知道新鲜荔枝最远可以运到哪里。
拿他的话来说,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三是改进荔枝存放方式
每一匹马上,只挂一个双层瓮。内瓮培着松软的肥土,外层灌入清水。但每一个瓮的水土比例不尽相同。
李善德事先请了一批熟峒佣工,从过壳的荔枝树枝条上切下去,截下约莫三尺长的分杈。尾端斜切,露出一半茎脉,直接扎入瓮中。
在分杈的上端,伸出三条细枝,上面挂着约莫二十枚半青荔枝。李善德还苦心孤诣请了石门山里的生峒,用上好的麻藤编了五个罩筐,从上面套住树冠。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荔枝因为颠簸在途中脱落,也能透水透气,让荔树苟活。
李善德把这段时间他能想到的所有办法,都整合到了一块,命名为“分枝植瓮之法”。
破斧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被经略府追杀,半路遇险。
遇大虫,林邑奴告密又报恩,葬身虎口,为李善德扫除障碍。
调整计划,应用朝廷规避转运计划的弊端。
鱼朝恩指点迷津。
入了卫国公门下,调动一切资源,运筹帷幄,全力以赴开启荔枝转运。
与胡商苏谅反目,胡商带走双层瓮,无奈之下用牛胃替代。
冲破层层阻隔,终于按即定时间,在六月一日将荔枝运到,搏得一骑绝尘妃子笑。
与卫国公翻脸,又被鱼朝恩所救,全家被贬石门山。
归隐
于是,在众多官吏中,少了一个精算的小吏,荔枝园里却多了一个勤勤恳恳的园丁,
从此不问俗事,只与妻女,俚女,阿俚,邑奴们种荔枝,采荔枝,酿荔枝酒。
大有魏晋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范。
直至听说,安史之乱后,长安丢了,狗屁荔枝使不存在了,因为心正,白白捡了条命,也保全了家人及想用微力护着的底层人。
只是收到消息的那晚,荔枝吃撑了,病了一场。
所有的恩怨情仇,徐徐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