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教什么》读书笔记:“理解”的三种层次
一、阅读理解的内涵
我们每天都在阅读,都在开展阅读教学,其实质就是“阅读理解”。研究阅读教学要聚焦其核心——“理解”,内涵如下:
1.阅读的核心是理解,“阅读”,其实质就是指“阅读理解”。
2.学习阅读,其实质是学习如何理解语篇。
3.阅读,就是一个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产生了他的理解与感受。
4.讨论阅读和阅读教学,必须同时关联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即“谁在读”和“读什么”。
5.学生在头脑中“理解”,要凭着两种经验:一是生活经验,二是语文经验。
二、解码和解释
阅读过程中的“理解”包含着“解码”和“解释”这两个互为关联的领域。
第一层“解码”,即认字识词,建立符号和语义的链接。在这一层,阅读学习者重在梳理疑难字词,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层“解释”。从“解释”的角度,大致可以将“理解”分为三种状态或三个层次。
①表层编码:能够理解语篇中的表层信息,能够复述语篇中的文字和语句。比如学生课堂抄笔记,考试背古诗文,这种学习状态就处于理解的表层编码状态。“阅读的低层次理解”主要就是指“理解”的这一状态。
②篇章格局:是对语篇进行文意的理解。对于稍长的语篇,能够积句义成段义,联系段义归纳为语篇意义。对同一语篇,不同的读者应该能够读出一致的篇章格局。
③情境模型:是语篇的命题表征与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经推论而形成的关于语篇内容的心理表征。
不同的读者阅读同一篇文章,根据各自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建构出不尽相同的意义。“情境模型”相当于个人化的篇章格局。比如“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这段话有多种可能理解:
或许是告知葡萄的去向;
或许是对其冒失行为表示道歉;
或许是借此增进彼此的情感;
或许只是开一个幽默的玩笑。
三、联系课标,阅读理解
这使我想起义务教育语文阅读教学的“复述”“归纳总结”“体会情感”等语文要素,表层编码就体现为“复述”,篇章格局则是归纳总结,换句话说,就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情景模型则在一定程度上隐含了“体会情感”的要求。
进入高中,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但表层编码、篇章格局依然很重要,复述、转述、概括,甚至延伸到文本的思想情感都是高中语文考察的能力点,这些考察点散见于主观和客观题中。但情境模型不同于一般的概括情感主旨,不是停留在“知道”阶段,而是联系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深刻理解情感主旨,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从而实现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
“表层编码”、“篇章格局”和“情境模型”,是“阅读理解”结果的三种表征,揭示出“为阅读而阅读”和“从阅读中学习”这两种阅读观的实质性差别。
“为阅读而阅读”,只满足于“篇章格局”,甚至停留在“表层编码”。有些学生能强记资料,但却对熟记的资料毫不明白。有些学生似乎能理解文意,能复述、转述、概括,或者还能延伸到文本的思想教育意义,但却未能建立“情境模型”。
读者还必须尽可能地从文章中来要回到生活中去,不仅需要有阅读积累,还要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感知文本,与之对话并产生共鸣。
优秀的读者会通过“表层编码”建立“篇章格局”,在理解语篇命题的基础上建构“情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