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物理学
从本章开始,我们就跟着查理.芒格先生,到各大学科的领地去看看,和他的格栅思维模型有什么关系?
本书首选的是——物理学,作者认为:
“物理学在所有学科中占有无可匹敌的地位,它有着数学的精确性和不可动摇的理论,它的确定性让我们沉迷,给出的绝对答案让我们安心。”
物理是研究物质、能量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宇宙如何运转。它包括控制运动、声音、光、热、电力、磁力以及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各种作用力,从最小的亚原子颗粒到整个太阳系。很多著名定理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万有引力、量子力学、均衡理论、相对论…….
PS 笔者感悟:
对我这个纯文科生而言,物理学实在是高不可攀、令人望而却步之领域,真乃有读天书之感,不过,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很想看看这老先生,到底是怎样把物理与他的格栅思维模型挂钩的?
读了三遍,才大概齐梳理出本章的脉络,希望能让大家看的明白:
1 从牛顿开始
1655年,牛顿的生活出现不曾预料的变故,瘟疫蔓延到伦敦,剑桥大学被迫关闭,牛顿回到了他的农场。因为孤寂,牛顿的天才智慧开始激发。
他的第一个主要发现是流速法,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微积分(头一次听说,涨姿势了:)接着又提出光学理论;不过这一年里,最重要的发现是万有引力法则,就是传说中的看到苹果从树上掉落,灵光一闪而诞生的万有引力法则。
20年后,牛顿又发表了著名的《数学原理》,提出他的三大运动定律,证明了万有引力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并证明了行星之所以在固定的轨道上旋转,是因为它们在固定轨道上的向心作用力与太阳对其的万有引力相平衡,由此,这个相等的作用力产生了一种均衡。
所谓均衡,是两种相对的作用力、力量或者影响之间产生的平衡状态,这个体系是动态平衡的。
2 经济学家与均衡理论
牛顿之后,很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将注意力放在证明均衡系统上,认为均衡是自然的终极走向。如果均衡系统中出现分离,是暂时的,这个系统终将会回到均衡。
芒格先生作为一个投资人,其重点当然不只是论述物理学,更主要的是——如何将均衡的概念从天体运动扩展到其他领域,尤其是经济学领域。
事实上,均衡论的确是经济学领域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史上也有不少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的理论和均衡论相关,这里简要介绍三位:
第一位——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马歇尔,是经济学动态均衡论的主要发起人,他1890年发表著作《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其中有描写需求、供给和价格之间的关系,从个人、公司和市场三个角度来阐述均衡理论。 如,市场上供需之间的作用力维持着一种稳定的状态,从而确定商品的价格。
第二位——保罗.萨缪尔森,1948年发表了《经济学》,写到“成千上万的价格和产出通过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连接在一起,在这个系统中,家庭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与提供这些商品和服务的公司交相呼应,而这些公司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将了解到的家庭需求转化成商品再销售给家庭。”萨缪尔森将这种交换的逻辑称之为典型的均衡系统。他还将均衡理论直接嫁接到股市,认为股价的波动与经典的价格-价值均衡理论相关,投资者基于理性思考的市场行为,是维持股市均衡的关键。
第三位——威廉.夏普,他提出“风险之下的资产价格市场均衡理论”,并由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在回报期望值和回报标准偏差(也就是风险)之间,有一种简单的线性均衡关系”,说白了就是,获得巨额回报的唯一办法是承担更多的风险,要增加回报,投资者只需在资本市场勇往直前。
3 对均衡理论的质疑与新思考
然而,在本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却转变了“画风”,对均衡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介绍了来自圣达菲研究所的学者们,认为“市场是非理性的、是随机的,也并非完全有效。”
此观点和以上三位经济学家的经典理论几乎完全相反,却有着事实的支撑,对这种质疑的观点有催化(支持)作用的是1987年的股灾。因为,按照均衡论,如果市场能够严格遵循均衡理论,就不会有牛市或股灾。
至此,作者发出了灵魂拷问——
“我们自觉接受的均衡市场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有没可能是错误的?”
PS 笔者感悟:
额~~有点凌乱,到底谁是谁非呢?感觉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继续找找答案~~~
章末,看看作者下的结论:
“我们还是要相信均衡法则是绝对存在的……我不是让你放弃均衡理论,也不是说供需法则是错误的。世界不能简单的区分为白色或黑色,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简单的法则无法解释整个系统……我们看到的两种景象都是正确的,并且是同时存在的。类似的,市场供需、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平衡,也都能在市场运转中找到,但这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们想知道的是,如果牛顿学说本身并不完整,我们需要加入哪些模型?
PS 笔者感悟:
好晦涩的一章,简直像看天书,而且有前后矛盾之感,前面大量篇幅都在推崇均衡理论,却又在后边提出了对它的质疑?到最后,终于又达成了与它的和解——既认可它的伟大,也指出了其局限。
至此,终于有点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之感,这果然很“芒格”啊,这又回到了他的核心理念,每种思维都有局限,所以,要融百家之长为其所用啊,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既接纳又批判,又借助通过其他理论模型去完善……这就是他的强大之所在吧。
再者,我还联想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不知是否恰当?)或许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在这种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逻辑中运转着吧。
在本章结尾,作者又抛出了一条新的橄榄枝:
“如果牛顿学说本身并不完整,我们需要加入哪些思维模型呢?我们在下一章里给出的答案,将会吓你一跳。”
PS:哇哦,到底是谁这么厉害捏?本已被折磨的快看不下去了,此时却又心生期待~~是哪个伟大的学科和理论家,又将与格栅理论再来场邂逅呢??
敬请期待,后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