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黄昏、夜半、平旦、日中、日晡、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时间?
倪海厦老师经方之家
伤寒论中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夜半(子时,23时至01时)、平旦(寅时,03时至05时)、日中(午时,11时至13时)、日晡(申时,15时至17时)、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时间?
伤寒论里面用的计时方式是中国传统的古老计时方式,一共十二个时辰。例如:
"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平旦温服之,不下,明日更加半钱匕”
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
“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
这些时间,分别对应现在的几点?
时辰换算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晡、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时辰属性
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两个小时为一时辰。
23-1 子时 属于 水
1-3 丑时 属于 土
3-5 寅时 属于 木
5-7 卯时 属于 木
7-9 辰时 属于 土
9-11 巳时 属于 火
11-13午时 属于 火
13-15 未时 属于 土
15-17申时 属于 金
17-19 酉时 属于 金
19-21 戌时 属于 土
21-23 亥时 属于 水
但古时候各地计算方法不同,有的地方则把一日定位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一更】指黄昏时分,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古代又称甲夜,对应现代时间的19-21点,也就是古时的戌初一刻。
【二更】指人定,又名定昏等。古代又称乙夜,对应现代时间的21-23点,也就是古时的亥初三刻。
【三更】指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古代又称丙夜,对应现代时间的23-1点,也就是古时的子时(即子正,亦即00:00)。
【四更】指鸡鸣,又名荒鸡。古代又称丁夜,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3点 ,也就是古时的丑正二刻。
【五更】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古代又称戊夜,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也就是古时的寅正四刻。
古代的五更是将一夜时间平均分为五份,每份一更。每更又分为五份,每份为一点。整更击鼓,逢点鸣钟,首位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又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
古代以更来计夜间时间,夜间每到一更,巡夜的人打梆子或敲锣报时。打更从唐代开始用钟鼓报更点,是用梆子和锣。“笃,笃——咣,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后续一直沿用。
从一更到五更打更的方法各不一样,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最近看书,书上说,其实不存在时间,只有当下而已!
嗯,目前有点不理解,可能时间的概念已经深入我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