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大多数人不愿承认的真相

导语:

撒谎是人之本性

在大多数时间

我们甚至不能对自己诚实

                                          ——《罗生门》

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读了很多书,后面再想好像什么也没记住;重启人生学英语学了好几年,依旧沉浸在abandon的世界中;想做的事列了几年还是那些,却好像除了年龄和被迫接受的社会现实,没什么具体进展...

这些情景或许都有过,完成那些对我们来说具有时效性且可能并不重要的课题,但那种忙碌的感觉占据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觉得这是在成长。

人生要有侧重点

世界上唯一公平的就是时间,很多上进一点的人做事风格是尽可能地抓住所有可能性,拼尽全力去获得评价体系里面的最高分,觉得这样才是优秀的,这本身并没什么问题。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固然是好的,但凡事总有例外。特别是当你的努力不过如此的时候,人会陷入到一种不友好的情绪环境中。

陷进去了一直重复反刍内耗,而后拖延、逃避到无法面对,即使明白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尝试用心理的方法调试,但是下一次再遇见同样的环境或氛围,那些印象深刻节点的感觉依然会一瞬间扑上来,再次循环。

这样的状态一直在焦虑什么都做不了,或是开始下定决心做一些“自律”的事,却像周期一样拿起又忘记...

最后在间歇性努力中期待结果变好或是任命般承担当下的结局心有不甘,如此反复消磨在各种情绪中。

持续做容易的事,而不做对的事是大脑的一贯作风。

有一种忙碌是逃避

忙碌的优势是可以让自己产生错觉,同时堵住“悠悠众口”,或是说让人看起来你是努力生活的,逃避已知问题的躺平,用沉默来对抗或是重复着之前遇到的卡点,用忙碌的感觉来掩饰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如此都只会越来越迷茫。

彻底躺平好就好在虽然没什么收获,但也不是再失去,像温水煮青蛙,慢慢的耗尽你的能量、你的心力;重复日子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一种用忙碌麻痹自我的提升,但也已经很好了。

很多情况下是自媒体兴起,很多人都告诉你要学会思考、要突破舒适圈或是上价值说一些认知之类的事。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每个人的经历资源不同,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成长阶段不同,那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反应和选择也是不同的,怎可用一个两个故事就概括了你那丰富多彩的一生。

更有一部分宣讲的内容,典型的只提出了问题,引起社会热议,然后自己作为焦虑扩大的引线完美隐身。但实际上有些焦虑本身就存在我们的感受里,放大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很多时候自我与这个世界剥离的太多,反而会无法认清自己,最真实的体验就是一次一次的经历,与这个社会链接、碰撞,反弹回来的东西才重要。

最开始可能会觉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慢慢的就会越来越趋近真实的自己,发现自身区别于他人的魅力。

甚至发现自己有非常想改变的某一项,那必要的刻意练习是不可缺少的。


所以,只要不下桌,就还有机会。


杞人忧天不如水来土掩

少忧虑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对自身成长无意义,却会影响人生的底色,失去彩色的希望。

就好像大量的将自己暴露在社会伤人、车祸以及女性安全这样的社会报道中,纠结于危险的属性,就会引发心理应激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个世界是动态的,学会基础的保护自己,然后让发生的事情自然发生。

杞人忧天并不能改变事情的走向,反而加剧了事情的悲情色彩;水来土掩更多的是相信自己有解决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自己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信念。

对于思考要有选择性,如果思考了很多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无力感。

这本身可能是思考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或是说目前的氛围需要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

诚实的面对自己,人生可以是一条直线,也可以是弯弯绕绕,无论哪种都是成长。

(ps: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的感受是否诚实、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是否坚持、对当下的生活是否满意。)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