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所学校降格很容易,听之任之,久之,“野有蔓草”。但是,如何快速让一所学校降格?这就有讲究了。
最快的方式无疑是:贴标语!
例如,餐厅里贴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楼梯口贴上“行人一律靠右行走”,教室里贴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草坪上也有“请勿践踏”的字样。如果说社会有什么进步的话,那么无非是更委婉了。例如以前贴“小便入池”,今天贴“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就自觉很文明了。全然不知道,自己仍然停留在野蛮时代。
为什么标语与野蛮相连?
因为这些标语的背后,都有一种意识形态或政治学,是在发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指令,而视生活于其间的人们为需要监督和约束的对象,以所谓文化的方式,坚定地说出“你必须……”。当你吃饭的时候,有人在你耳朵边告诉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潜意识里讨厌标语,直至视而不见。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讨厌被教训,被当成一个操作的对象,而不是一个需要尊重的个体。所以这些标语大抵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但作为文化,它们就像雾霾一样,在侵蚀着一所学校的肌体,破坏着文化的内在一致性。那么,明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还要贴这些标语呢?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宣示,潜在地告诉你:“这是我的地盘,这里我作主。”觉得荒谬吗?实际上不荒谬,就是这么回事。领导讲话,无论多么陈词滥调,你也得在下面乖乖地听着。他当然也知道你不喜欢,他要的,就是你不喜欢,仍然不得不装作喜欢的样子。
文明的学校是什么样子?
是没有标语的学校。当然,并不是学校里没有任何字。例如在南明教育旗下学校,可能就会有“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或“相信种子,相信岁月”,但这不是教训,乃是一种宣告或承诺,明明白白地告诉来访者,我们是谁或我们想要成为谁。
学校里需要的不是标语,而是“引导语”或“提示语”,让任何一个来学校的陌生人,包括在学校里生活的人,知道应该去哪里上洗手间之类的事情。而在每一个具体的生活空间,这些引导语,也只是辅助大家更方便地使用公共空间。毕竟,当一个家长来到学校大厅(假如有的话),他可能希望抬头看到有一个地方写着wifi密码,并不希望看到一条标语:请不要乱扔垃圾。
区别在哪里?
在于标语乃是一个教训系统,而引导语是一个支持系统,前者是主人以不在场的形式在场的命令,后者乃是提供一种服务。
而对学校的任何公共空间来讲,它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学生当然不应该浪费粮食,但是,那是教室之事,教师之事,涉及到另一个训练系统。包括使用洗手间,都应该是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在应该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地方,缺乏支持性学习以帮学生适应环境,在不应该学习的地方,又处处充满了训诫,这种怪现象,比比皆是。
标语当然只是一个符码,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未必是标语,可以是——
层出不穷的检查或行政会议。
它未必是标语,还可以是——
一种基于控制而非支持的教育方式。
可惜,教育远远不是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