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步是放下执念。问问自己在生活中间守着哪些很害怕失去的东西,这个挣扎让我们付出了什么?我们能松开手吗?在下面的地面等着我们的是什么?这个跌落会有多深?如果放手了还能活下去吗?
第二步是学会如何接受批评。当别人批评自己的时候,有些批评是值得听的,他说到点子上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但有些批评也是没必要的和操控性的。如果发现我们经常批评他人,是因为我们缺乏安全感,感觉不安稳,没有受到保护,就容易和苛责他人。这个时候要问问自己能做哪些改变来让自己感觉更安全稳妥。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或对他人都很苛责,这一般都指向一些过去尚待解决的痛苦。这时找出不安全感来自哪里是很重要的。
第三步要记住,经历痛苦才能成长。我们可能会问,当对他人敞开内心接受自己弱小需要帮助的事实是会让自己处在弱势。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运用共情的评估技术我们会知道谁可以被信任,从而全身心走入这段关系中。我们不可能投入真正的人际关系,还能不受到伤害。经历痛苦才会成长,最深的伤口往往产生最强大的力量。但是我们不要只聚焦于伤害本身,要从每次经历的痛苦中问自己,能从这次经验中学到什么?还可以怎么处理这个局面?
第四步是找到让我们感觉契合的地方。找到能接纳我们的人时我们才能接纳自己。想想让我们感觉在家和不像是在家的地方。家这个词意味着我们尽管有缺点,但还是会被欣赏,被爱,甚至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缺点才会爱我们。但让我们感觉不像是在家的地方,是因为我们在努力成为不是自己的样子,或者别人不接纳我们本来的样子,我们只是尽力满足别人对我们的期望。
第五步是花时间来独处。我们只有学会了舒服和自己独处,才会舒服地跟他人共处。如果我们依附于他人,是因为我们不能双脚站立,那这个人可能是救命恩人,但这个关系绝不是爱的关系。反过来,独处的能力才是具有爱的能力的条件。一个人散步读一本书,写日记,自己兜风,睡午觉,简短自我对话都是自我相处的方式。当我们在压力大的时候,不妨想想最爱的人,支持自己的人在身边支持自己,想象他们支持我们的声音。倾听是认识自己的开始,认识自己才能包容自己,包容自己,才能学会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才会设定现实可行的目标,才会去追逐这个可能达到的目标。
第六步是慢慢来。学会接纳要分步骤进行,分阶段提高。接纳自己只是第一步,接纳他人是复杂的第二步。我们要接纳他人所有的缺点和复杂性,还得接纳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他们对我的看法。接纳他们的批评,接纳他们的立场,接纳他们的偏见。问问自己,什么是我们无法接纳的?我们能改变什么?什么又是我们拒绝改变的,为什么?
3.共情下接纳的定义是三个阶段的连续进化过程。第一阶段是我们学会接纳自己所有的矛盾和复杂,第二阶段是接纳他人的所有矛盾和复杂。第三个阶段时间那两个矛盾复杂的人相遇后产生的每一段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矛盾和复杂。自我接纳是第一步,因为自我认识也是了解他人的必须基础。我们会惊讶得发现自己有时候一团糟,但同时认识到这一点又是让我们舒服的,因为承认我们的真实情况总是比与事实对抗要好。其实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也好不到哪去,从而臣服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幸福是只发生在某些短暂瞬间的事情,而在这些幸福时刻的间隔,我们会有很多痛苦,困惑,悲伤,绝望。我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好,但是这都没关系。一个钢琴家的父亲小受总是贬低自己的儿子来提升自己。当这位钢琴家接纳他父亲没那么好时,他就能承认自己也没那么好。能够看到他现在缺乏安全感,是因为有一个极其苛责和缺乏安全感的父亲,所以他现在状态也实属正常,他是一个正常的人,意味着没那么好,但是这也没关系。所以我很好,你也很好的理论是一个无趣的教条。接纳会说我没那么好,而神奇的是,当我们接受自己没那么好时,我们就开始感觉更好了。我们在真实状态下会感到自由,从而发生一些难以置信的改变。当内心的坚冰融化掉后,并不需要要求,我们就会开始改变。
共情又是如何让我们做到接纳的呢? 当我们把自己放在与他人关系的大背景中考虑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更大的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纳自己就是了解自己是谁和我们属于哪里的过程。这个过程永无止尽,因为他人也在改变。我们强大就在于我们互相需要。没有人能像内心受伤的人那样完整,只有在接受自己不完整的时候才能变得完整。在这个星球上,每个人都有受伤的地方,但这并不是我们应该害怕的缺点或尽力掩盖的瑕疵,而是我们因为积极敞开心扉的生活而产生的伤疤。当相遇,我们就难免会发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