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从现在起我们回到对鲁国历次军事动员的分析上来。鲁襄公十五年(前558)齐师围成之役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激战,鲁国先后动员三军轮番出战,兼顾了防御、机动和工程三方面的需求,体现出其“三军制”下兵力调配的灵活性。
不过齐国的策略也十分高明,也就是“攻其必救”,通过敲击成邑这个要害一点就调动了鲁国全军做出反应,因而为其盟友夹击鲁国创造了机会。
鲁襄公十五年(前558)邾人伐我南鄙
当年夏季齐师调动鲁国三军北上,秋季邾人随即又从南线发起进攻:
……秋八月……邾人伐我南鄙……(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意上一年邾人与莒人类似全程参与了“向之会”、“迁延之役”和“戚之会”,因此理论上应该算是诸姬之盟友。此为自从宣公十年(前599)当时鲁国的大司马公孙归父伐邾取其都城绎之后四十年以来双方首次开战。此役邾人“伐”鲁南鄙,按照《经》、《传》的惯例,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可见来者大张旗鼓,意在与北面袭来的齐师相呼应。
此役由于从南面接近鲁国腹地,且马上面临秋收,所以不得不应战。尽管《传》文没有具体说明,不过由于右、左军刚刚负担为成邑构筑外郛的工程,所以按照轮换顺序当由仲孙蔑、臧孙纥帅中军迎战。
如图,邾、鲁之间近在咫尺,大体以鲁南诸丘陵地带为界(红线),邾人伐鲁很快就能迫近都城。所以虽然邾国实力有限,但是造成的威胁极大。
这样的外部压力使得鲁国现有动员能力就又显得捉襟见肘了,因为“三分两军”本质上并没有增强鲁国的总兵力,如果齐、莒、邾三国同时入侵,鲁国势必无法应付。
“晋悼公卒”(前558)
面临困局的鲁国君臣只得赶紧向盟主晋国求援:
……使告于晋,晋将为会以讨邾、莒……(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意这里晋国仍暂时不打算与齐国立刻决裂,仅仅打算“讨邾、莒”。因为目前秦、楚皆未服,如果贸然再与齐开战端,则晋国立刻陷入三面为敌的困局,不如先剪其羽翼。不过晋悼公的去世打断了这一切的安排:
……晋侯有疾,乃止。冬,晋悼公卒,遂不克会……(左传.襄公十五年)
晋悼公去世堪称晋国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其大约于鲁成公五年(前586)于成周出生,所以名字叫做“周”,虚岁十四岁即位(前573),在位十五年(此不包括晋厉公八年其实际在位的那一年),享年虚岁二十九岁。之后年幼的晋庄平公即位,没有能力掌控政局,导致大权落入六卿之手。
由于遭此变故,诸侯都暂时停止互相征伐,前往晋国进行哀悼:
……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左传.襄公十五年)
郑国这一年的诸卿格局为:
也即以下卿令正公孙夏(子西)奔丧,以介卿司马公孙虿送葬。如果比照同等规格,看看鲁国这时候的六卿格局:
不过鲁国当时正好派人在晋国等待悼公康复,并且需要得到其召开“讨邾、莒”的正式答复,因此奔丧者应该就是当时在鲁之人,有可能就是行人叔老。而送葬之人则比照郑国的标准当为司马季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