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士提供的三条教学心法:第一条是“少才是多”,第二条是“无才能有”,第三条是“慢才会快”。它们蕴含着无穷的教育教学智慧。我对其中的第三条“慢才会快”深有体会。“慢”与“快”是辩证关系。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这是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的观点。“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慢的艺术。”这是对张文质先生观点的最佳延伸。语文教学就应该提倡多读多写,重视积累和感悟,培养语感绝不能急功近利的。汉语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夸美纽斯说:“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 “语文教学也是一种慢的艺术。”我认为教师自身先要“慢”下来。首先,教师应该细读文本。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统编语文教材已全面使用,开启语文教学的新篇章。我们应当静下心来一篇一篇地品读文本,与课文、与文字、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和思想对话。一品语言,文本中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都不容忽视。二探写法。文本运用的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及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象征、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琢磨的。三明结构。研究文本的段式结构和谋篇布局。四抓文体。写法决定教法。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风格,教学方法当然也不同。其次,教师应该学会取舍。语文教学慢下来,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倘若目标过高,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达到;倘若目标订偏,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倘若目标过多,结果什么目标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应根据语文要素制定教学目标,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它教育价值,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