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的学习树之一
从今天开始,竹简要种植一棵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花盛果实的学习树。
学习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搞清楚学习不是什么。
受教育是学习,但学习不一定是受教育。受教育是被动的,要有教师的传授和辅导,还要有教室和教材。学习是主动的,而且也可以没有教师、教室和教材。
读书是学习,但学习可以是读书,也可以是观察、模仿、体验、思考等。
学习可以是很多种状况,但本源的状况只有一种:学习是人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的目的可以有很多,但终极的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习是为了人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多一些价值,少一些虚无。
要种植出一棵树大根深、枝繁叶茂的学习树,就要从找准和端正学习的目的开始。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树扎根的过程,根扎得浅了、串了、歪了,学习树是长不粗、长不高、长不好的。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竹简概括了以下“六度”:
一是眼界的长度,二是思维的深度,三是心胸的宽度,四是品性的厚度,五是境界的高度,六是情感的温度。
竹简的学习树之二
把眼界的长度列为学习目的的第一,不是为了合仄押韵,更不是什么都不为的随意排列,而是因为看得远一点就是学习的第一目的。
一说到看得远一点,我们就会想起“目光远大”、“高瞻远瞩”这些成语,于是我们就会疑虑顿生。我们不是救国救民的大政治家,也不是富国富民的大企业家,我们就是一普通人,操持着一份小生意为了每日三餐艰难地活着,每天要处理的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每天要面对的是亲朋同事的熟面孔。我们这样一种状况,能学习就好,能通过学习长点知识、增点乐趣就好,至于说到“目光远大”、“高瞻远瞩”这些宏大的话题吗?
真的不至于,确实不至于。我们目光再远大,又能远到哪里大到何处呢?我们再高瞻远瞩,又能高瞻到什么远瞩到何时呢?
我们说学习首先是为了看远一点,错了吗?
没错,真的没错,确实没错。
竹简的学习树之三
我们没错,是有些人把看远一点理解错了。
看远一点,不是目光远大和高瞻远瞩,而是普通人的看远一点,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看远一点。
生活中的不少烦恼,都和我们只看眼前有关。生命中的许多快乐,都需要我们看远一点才能拥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天出门前看看天气预报,我们就不至于因为衣服穿得多或少了而不舒服、不自在,就不会因为下雨忘带伞而狼狈。生意中我们如果能够看远一点,就不会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去造假、去出售劣质产品,就知道声誉和品牌的重要。与人相处中我们知道看远一点,就不会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和左邻右舍闹得不可开交、搞得势同水火,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生存环境比那些鸡毛蒜皮重要的多。
以上这些例子,是我们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但有时却未必能做到。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在学习中懂得人生的道理。
竹简的学习树之四
思维的深度应该是学习的第二个目的。
眼界的长度是为了看远一点,思维的深度就是为了想深一点。看远一点很重要,想深一点同样很重要。
说到这里,先得澄清一个概念。有人认为看远一点和想深一点是一回事,看远一点了自然就想深一点了,反之亦然。
是这样的吗?不是!看远一点和想深一点肯定有着互相影响的关系,但并不是必然的联系。许多时候,看得远和想得深各是各的事,彼此并不搭腔。比如在股票投资上,有的人能看得清大势却看不懂眼下涨跌的玄机。
对了,以上这个例子帮我们搞清了看远一点和想深一点之间的差别。看远一点,一般是粗线条的、全景式的。想深一点,常常是细节化的、截图式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错一些人物和事情,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我们想得不够深,只关注了表面而忽视了内在,只读懂了表象而误解了原因。
竹简的学习树之五
思维和思想不是一个概念。思维是人人都有的,思想是大咖才有的。思维是零散的,思想是系统的。思维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思想是描述宏大叙事的。
我们说的是思维的深度,不是思想的深度,这一点不可模糊。
思维人人都有,那么思维的深度人人都可能有。有的人经常都有,有的人偶尔会有,有的人从来没有。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是否学习。
成语说,“少见多怪”,见得少了就容易大惊小怪,看到什么都以为是稀罕事、新鲜事,看到什么就信什么,思维就总是停留在表层了。
为什么会见得少?就是学习不够。因为所谓见得多,不一定也不可能都是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而是通过学习把别人经历过的、见到过的储存到自己的脑子里,成为自己的见识。脑子里储存的案例多了,我们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能有个类比、有点联想、有所猜测,这样就不至于看到什么就信什么了。
比如害人不浅的传销,我们没必要去冒着险亲身经历,我们只要听人说过类似的事情和场景,就应该不会上当受骗了。
除非我们鬼迷心窍。
竹简的学习树之六
我们把心胸的宽度列为学习的第三个目的。
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眼界的长度和思维的深度,肯定与学习有关。但是心胸的宽度更多是一种遗传的性格,与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质疑有一定道理。从先天的性格来看,确实在心胸上存在着差异。有的人天生大大咧咧,凡事都想得开些。有的人生来就小肚鸡肠,凡事都喜欢计较。
但是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够对先天遗传的性格有所调整、有所矫正,能够让小肚鸡肠多少变得大些,至少变成鸭肠鹅肠。二是先天性格上的想得开,与心胸的宽度并不完全重叠,不能等而论之。
我们老家的老黑大叔,先天乐呵呵的,凡事都不与人计较。我们会说他脾气好,甚至会说他肚量大,但是我们会说他心胸开阔吗?
好像不会。仔细琢磨一下,心胸的宽度不仅是凡事不计较、看得开,而且有挂念和包容的事情多这个意思。
由此看来,心胸的宽度与学习密切相关。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
包容是一种理念和精神,理念和精神的树立和培养,主要是学习的结果和成果。
包容和宽容大致上是一个意思,但多读几遍后又会觉得有些微妙的差异。
十年前,我读了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当时虽然似懂非懂,但宽容这个词却牢牢镂刻在了脑海里,这种精神在我心中一点点地增长。
最近,我有些懂得了包容和宽容的差异,有些感受到了包容比宽容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是以平等的视野和心态去看人看事、容人容事,而宽容却多少带了点自以为是、自以为高的视野和心态去看人看事、容人容事。虽然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差异,却是一道很难逾越的沟壑。
说得形象一点,包容是“虽然你不一定是对的,但我也可能不对”,而宽容是“你是不对的,但我可以理解你的不对”。
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就会总以为是自己在迁就别人,进而就会总以为自己在吃亏、在付出。这样一种状态恐怕维持不了多久的。
竹简的学习树之八
把品性的厚度摆在学习目的的第四位,不是说品性不重要,而是想提醒我们:没有眼界的长度、思维的深度、心胸的宽度,品性的厚度就根本无从谈起。
世上的人们多数都是正常的,正常的人品性至少是不坏的。想想我们自己,想想我们天天接触的人,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多数人理解的品性不坏,大概是心地善良、不干坏事之类的。可是多数人概念中的心地善良、不干坏事,又是模糊的、摇摆的。比如,我们在说“谁谁不错”的时候,经常是随口一说,经常是因为这个不错的谁谁和我们没有什么利害关系,甚至没有什么真正的接触和交往。一旦这个这个不错的谁谁惹住了我们,影响了我们的利益,伤住了我们的自尊,我们就会观点大变,认为这个不错的谁谁是个大混蛋、大坏蛋、大人渣。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状况呢?因为我们的品性缺乏厚度。
竹简的学习树之九
我们自然而然形成的品性,缺乏应有的厚度,抵挡不住生活万花筒的检验。有厚度的品性要以理念和精神为魂,要以有长度的眼界、有深度的思维、有宽度的胸怀为支撑,才能形得成、站得住、立得久。一句话,品性没有厚度就当不得大用,不学习就难以形成有厚度的品性。
什么是有厚度的品性?首先是品性的标准要有厚度,要有确切的含义,不能就是谁都可以随便解释的“不错”、“挺好”之类的。其次是品性的质地要有厚度,要经得起风吹雨打,不能一阵小风都经不住。
品性应该以“好”或“坏”为评价标准码?“好”或“坏”的标准能够形成共识码?如果是以自我利益和个人好恶为圆心画出的“好”或“坏”,这个“好”或“坏”与品性又有多大关系呢?
这个问题需要质疑和思考,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那就是:品性就是人性,既然是人就得长人心、有人情、说人话、做人事。
竹简的学习树之十
境界的高度是学习的第五个目的。
之所以把境界放在第五,是因为这个目的是学习的高附加值,不是所有的学习行为和所有学习的人都能得到的。
最近几年里,竹简开始慢慢体会到了境界的神奇和妙曼,感受到了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力量。
是的,境界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导引着我们走出人生迷茫、帮助着我们战胜人生苦痛、陪伴着我们享受人生快乐的力量。许多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迷茫,在境界面前不过是遮住双眼的一张餐巾纸。许多让我们几乎要丧失生存意志的苦痛,在境界面前不过是无意间走进的一个噩梦。许多让我们熟视无睹、与我们失之交臂的快乐,有了境界竟让我们如登临仙境。
记起古人的一首小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境界,这种境界的力量何其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