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笔记一中,我们定义了行为窗口,以及按照接纳线,将行为分为可接纳和不可接纳的行为并且对于问题归属进行了划分。那父母觉得没问题,孩子出现情绪时,应该如何听,孩子才会说呢?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面对孩子或他人的问题时,使用的更多的是安慰、评价、责备、批判、教训、警告和命令,这些回应的背后,传递的是对孩子或对方的不接纳,这种不接纳把孩子或亲密关系里的其他人推的越来越远,很多时候他们不愿意再开口,因为知道说了也是徒劳,于是开始自我封闭,带上防卫的面具。接纳性的语言会让对方打开心扉,滔滔不绝的跟你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有时候,很多父母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很接纳孩子,而且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孩子是否感觉到被接纳了呢?孩子又是否感觉到了你的爱呢?我们需要掌握沟通技巧去表达自己的接纳和爱。那如何表达呢?
在沟通中我们传递信息,有两种方式:一是语言,二是非语言;非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姿势、手势等,非语言的沟通是很多人都忽视的一种沟通方试,记得之前与老公发生冲突时,最让自己烦闷的是我使用语言沟通,通过老公的非语言沟通模式,例如不耐烦的表情,我会解读为“你走开,我不想听你说话了”。仿佛对着一堵墙在叨叨,于是,本来流动的情绪戛然而止,当事后已经云淡风轻的老公再与我沟通时,显然我还一直停留在让自己不舒服的情绪里,没有谈话氛围,说多都是错。
我们是否在与孩子沟通时,有注意到自己的非语言沟通也是在表达信息,表达着不接纳呢?
那么如何进行接纳性沟通呢?
一. 非语言方式
非语言方式传达接纳的原则是放手、闭嘴、保持沉默被动倾听。
如果父母能做到有自己的事做,不去干涉孩子,放手让孩子去探索,给孩子传达的即是接纳。比如在孩子玩具玩的专心致志时,不在孩子没有需要你回应时,跑过去指手画脚,告诉他这个积木应该搭成什么样才合理;不在孩子画画时,告诉他太阳的颜色不该是绿的,叶子的颜色不该是红的。
而保持沉默、被动倾听,是指在孩子有情绪向你倾诉时,简单的用“嗯”来回应,允许孩子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
当然,一直沉默以对,显然也不太合适,孩子会认为你在敷衍。接下来,就需要了解怎样用语言方式去回应,表达接纳,让孩子从情绪发泄慢慢到自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语言方式
惯常我们的沟通方式中,存在的障碍有这12种情况,超过90%的父母都可以归入这12类中。(看完这些,会觉得自己根本不会讲话,每句话都在踩雷。)
记得有一次与朋友及朋友的先生一起聚餐时,朋友抱怨先生经常轻易承诺却又失信于她,我们听完后回应的方式是进行规劝,给建议,安慰,还有一些是在辩论她想的并不是实际情况。这样的回应让朋友一直处于很愤怒并且委屈的状态。事后,她告诉我,我们的回应让她觉得不被理解,认为所有的事都是她的错,她更觉得挫败,当时就有想哭的冲动,所有的情绪如鲠在喉。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的沟通方式也决定了和孩子的关系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的。
有效的沟通方法
1. 门把手法
打开对方的心门,邀请对方说的更多一点,让对方的情绪得到流动,回应中不带任何想法、情绪或判断,要让对方感觉到尊重,受重视以及被接纳,比如:
哦。
嗯哼
真的呀?
你想谈谈这件事吗?
还有呢?
给我讲讲呢。
2. 积极倾听
用门把手只是打开了谈话的大门,但是一直保持着这扇门敞开,我们还是需要耐心的解读孩子或对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当一个孩子决定与父母沟通时,他就会开口,因为他有需求。
那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下沟通的过程,比如孩子肚子饿了,孩子无法传达自己内心确切的想法时,他必须选择向父母表明“我饿了”的信号——"晚饭什么时候好啊?",这个选择的信号成为“编码”,当父母接收了这个编码后,会经过自己的解码——“他饿了”,来了解孩子内心正在发生什么。也有可能父母会有错误的解码——他急着吃饭要出去玩?
如果父母没有将自己的解码过程反馈给孩子,检查解码是否正确,而误以为这就是孩子的真实想法,沟通的问题就随之产生了。而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问题的地方:鸡同鸭讲,接收者误解了发送者的信息,而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种误解的存在。
积极倾听是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以倾听、解码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绪,一般以“你...”开头。积极倾听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和同情,并认识到负面情绪也是友好的,只有敞开胸怀说出困扰在心里的情绪,这种情绪才会真正得到释放,并同时去关注解决问题。积极倾听的另一个好处是父母并没有把问题接管过来,而是让孩子对自己的问题负责任。
使用积极倾听的过程需要注意:
1.积极倾听需要倾听者放下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并且保持开放和真诚,不带预设,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孩子内心的想法。
2.让孩子认识到这些情绪都只是暂时的。
3.当我们真正理解对方时,我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对自己的经历重新进行诠释。
4.当练习积极倾听的过程中,父母也出现了情绪和问题,需使用面质技巧先积极倾听自己
5.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信任孩子自己有内在资源去解决他自己拥有的问题。
6.积极倾听时,并不一定总是带来立竿见影的转变,积极倾听所能做的,只是帮助孩子接纳一个他知道的自己无法改变的情况,但因为被允许表达情绪,可以使孩子放下这件事去做其他事。
7.在孩子哭泣时,不试图简单粗暴的让孩子停止哭诉,并且用安慰或威胁来消除烦恼,安慰无异于告诉他你闭嘴,我不想听你说。
8.当无法解码时,可用启发式提问来帮助孩子思考。
9.使用积极倾听,不是简单的鹦鹉学舌,而是对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进行解码。
10.如果孩子不想谈论他的感受,只想自己待一会,需要换合适的谈话环境再做积极倾听。
11.一开始使用积极倾听会非常不适应
12. 不在孩子没有情绪,而是需要获得事实信息时,过度使用积极倾听去回应。
积极倾听为孩子开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释放情绪和定义问题。通常,孩子有能力去接受自己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