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判性思维优势
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慎思明辨来应对当今信息泛滥的社会,批判性思维应用于管理沟通、评价图书杂志文章的观点、论证社会现状等等。
二、对待新信息的两种思维方式
(一)海绵式思维
像海绵吸水一样被动的思维方式,吸收承载得越多,越觉得千头万绪,无所适从。
(二)淘金式思维方式
像淘金一样积极主动的分辨信息,尽快决定信息的价值,提升吸收信息的质量。
小结:价值观是人们主观上认为较有价值的观点,赖于树立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同样是我们接触新信息的前提,不同价值观的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都不一样,这一定程度反映一个人的层次与格局。
三、观点模型
(一)论题
描述性论题:某某“是”什么;某某“是不是”什么;
规定性论题:某某“应该”怎样;某某“应不应该”怎样;
(二)论据
理由是什么,支撑结论的理由是什么,包括论证过程和推理过程
(三)结论
观点,让人信服的结果。
小结:当今社会的信息,无论论题论据和结论都经常出现词语信息不明确的情况,应该避免与警惕,如抽象的词语:自由、公平、幸福感、责任感、好男人、杰出等;引起歧义的表达如“30分钟见效”、“导致严重后果”;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因此是非误导如“未开化”、“不当着装”等。
四、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论据
(一)是否存在价值观假设
论证过程存在一种前提,隐含选择一种价值观或排斥一种价值观,是一种价值倾向。如作者的背景常常导致讨论问题时存在价值观前提。
(二)是否存在描述性前提
描述性前提是指想当然的觉得你知道,想当然地认定一个可能有多个解释的术语中的其中一个意思。
(三)是否存在推理过程中的谬误或误导
判断是否以错误或高度存疑的假设为基础且存在逻辑错误,如偷换概念,二分法谬误(不是...就是),对人不对事,总想寻找绝对完美的解决方案,模棱两可,转移话题等等。
(四)是否依靠“直觉”、“个人经历”、“案例”、“证词”、“专家意见”作为论据
认真分辨“直觉”、“个人经历”、“案例”、“证词”、“专家意见”的可信性,警惕“常识告诉我们...”、“以我的经验...”等开头词语。
(五)是否依靠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作为论证手段
分辨“亲眼所见”的真实性,“研究表明”的客观性。
小结:科学方法研究所具备的特征包括1、信息是可以公开验证的,而且同样的条件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2、可控性,可以用特别的方法来控制结果;3、语言表达是精确的,不会存在混淆和模糊不清。
(六)分辨样本的准确性
注意论证过程的抽样方式、样本的覆盖率等是否足够多并且具备多样性,抽样过程的随机性越大越好。
(七)分辨调查问卷的客观性
被调查者回答得真实性,以及调查问卷是否存在由于措施不清引致误导或解读错误。
(八)分辨类比的合理性
所举例的两种情况是否足够相似并类比恰当。
(九)正确看待因果关系
1、绝大多数的因果关系都是非线性的多因一果,正确判断是否是唯一原因还是原因之一;
2、警惕事后归因谬误,事情出现的先后顺序并非一定存在因果。
(十)寻找数据的欺骗性
思考平均值、中位数、频率最高、百分比等数据是以什么为基数计算。
(十一)结论的合理性
警惕“二分式”思维方法,真正的结论应该是两面的还是多面的;分辨结论是否存在前提条件如“取决于...”"如果...就..."
评判性思维可以提升个人对事实和观点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