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提笔行云流水,开头不再成难题;曾经一语成百字,辞藻华丽不空洞;曾经行文不循章,议论文写成散文老师哭笑不得……
初一那会儿,半命题作文盛行。记得有一篇为《假如……》,受科幻电影影响,我写了一篇关于科幻的作文,因年代久远,题目和内容全忘了,但是这篇作文在考完试后,直接全校印刷,按班级分发,我的名字一夜之间被老师和大部分同学知晓。
我不记得这个荣耀降临后的感觉,但是却记得当时写作时的感觉:行文如流水,畅快自如。脑中似乎有不会停止的文字涌出,才思泉涌算不上,但已是天马行空。
转眼已入高中,而校内正对大们的大道两旁都有荷花池,池心屹立仿古小亭,池上各有九曲桥,连通至小亭。站在小亭上,每有微风拂面,脚下荷花必会沙沙摇曳,婀娜多姿,而淡淡荷花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
得此启发,初一段考我的一篇散文(姑且这么认为),以拟人手法赞美高中美景,重点描写荷花池。就这样一篇文章,又一次重演初中时的荣耀:登上全校优秀作文,全校印发。该文章获得了很多老师的好评,并给予“辞藻华丽,拟人形象,顺序清晰,描写细致。”当天,整个年级都知道了我的名字。
从此我得了一个“诗人”的称号。以至于这个成了我的绰号。
有朋友在某班级,他班内一女孩知道他认识我,拿着我的那篇作文,到我班里来问说:“哪个是作者?”
班里一位小美女,之前跟我关系还不错,此事之后,经常与我交流文学(那时候刚接触那种古风优美小说)。
然而,议论文的出现,彻底抹杀了写作的乐趣。
每个星期都有一次作文课,作文课上不再教授如何推敲一个词是否用得好,只会告诉我们,你的论据如何,论点如何,如何前后呼应,如何引经据典。老师会说:用词恰当即可,无需华丽,朴实平滑的用词,能最大化保证阐述的论据逻辑清晰。
我曾尝试过,在一次段考中不按照“至少三个论点”的议论文固定格式写作,不引用司马迁如何作出“史记”等烂梗据点,然而那次让我的作文在班上被念出并批评,成为了班级反面教材。
一次两次的打击,已让我的写作乐趣烟消云散。应试作文,让我毫无激情。为不断地翻阅优秀作文集,议论文优秀欣赏,如行尸走肉般让司马迁一次又一次地被行宫刑,一次又一次地让鲁迅弃医从文……
好吧,我知道这样会得分高,但是几年过来了, 每每我提笔想写些在脑海里闪过的灵光时,曾经不是问题的“开头难”,却成了我最大的天敌。
行文止于提笔,我想这是我乃至很多人目前最明显的状态了。可是,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天赋?思维?教育?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