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把破碎的故事,重新打碎了呈献给我们,以记忆为线,蔓延着死亡。书中出现的人,内心都有一种死亡的情愫。
余华写《活着》是眼含泪水,《细》中则是保持着一段距离冷酷地看着生活,那些人们经历过的痛苦和遗憾,在回忆时终于不再带来伤害,有什么能制止我们微笑呢?生活算得了什么?
余华的语言没有牵强的假幽默,没有自我感动的煽情,总是出乎意料的形象,比如:“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比如:“他的喊叫声如破碎的玻璃片一样纷纷扬扬。”
1、水牛被绑住时眼睛就红了。在此后的岁月里,会战栗地去回想水牛死前的情景,他对自己生命的谦让,不作任何反抗地死去,使我眼前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破碎图景。
2、孙有元对自己死去的预知和安排,在我少年的心里有着不可言传的惊讶和惧怕。现在想来,祖父在那一瞬间记得灵魂飞走的生理感受,对他来说是真实可靠的,我想他在面对自己死亡时是不会弄虚作假的。
3、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感到她其实并不可怕。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生与死的界限上,同时被两者抛弃。
4、时间将我们推移向前或者向后,并且改变着我们的模样。
5、他的谦卑在很大程度上表达着对自己的不满。
6、以笑的方式在哭,在死亡下活着。
生活使许多人沉默无语,同时,生活使许多人聒噪不安。但这本身于生活无关。生活本身只提供时间及空间,真正决定幸福和灾难的因素,我们自以为看不见。
准确的展现着在文化荒原的时期,人们情感的绝望。从儿童的角度看到底层人物的命运,看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映射了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以及个体在世存在之必然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