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之一就是吃席。
有了值得庆祝的事儿,呼朋唤友,在一起搓一顿,既增进感情,又能饱腹解馋。倘是家里死了老人,为了酬谢来送别的亲人和来帮忙的朋友,也要摆了席请大家吃饭。只不过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可以大鱼大肉,而后者只能吃素菜,我们这边是豆腐宴,以豆腐为主要食材做各种花样的菜。
我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大人去吃席,毕竟可以打牙祭。带我去吃席最多的是奶奶,奶奶是小脚,不会骑自行车,农村也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就靠着两条腿走。常常是一个裹着小脚的老太太伴着一个不黯世事的小孩子走在乡间小路上,奶奶要去的亲戚家都在几里地外,要走上好一阵子。为了吃我也是很拼的,不辞辛苦跑上许多里路,有时候还要厚着脸皮跟老师请上半天一天的假。我妈是不大赞同我跟着去的,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么远去吃个啥?吃四两跑半斤。遇到有人家生孩子的时候,近亲属们聚集一起,开一辆手扶拖拉机,大家都在拖在后面的车斗里坐着,每一家都用荆条编成的篮子盛着积攒了很长时间的鸡蛋,作为庆贺添丁的贺礼。鸡蛋下面垫着麦草,防止鸡蛋因为路上颠簸碰破。大家说说笑笑地去吃席,颠得前仰后合的。
到了目的地,相熟的大人们亲热的拉手寒暄,联络感情。我们这些小孩子就拘谨的跟在大人的身后,探头看着这些陌生的亲戚,她们也会用热情的口气感叹到,啊!这是谁谁谁家的小孩?长这么大了?然后再评头论足一番,夸夸长相、个头之类的,总要挖空心思找到每一个小孩身上的优点。我总会害羞地躲藏起来。
主家所有的房屋都派上用场,把从左邻右舍借来桌椅板凳摆开,实在摆不完了就摆在院子里,遇到下雨天就撑上一张巨大的塑料布,留下的空隙仅供上菜的人通过。好容易挨到了开席,满月席开席是等到娘家人到齐为标志的。大家在你推我让拉拉扯扯中坐到各自的座位上,中国是礼仪之邦,吃饭时的礼仪也很多,对座位的安排也很有讲究,位高的、辈长的是一定要坐在主位上的。其余的人才能一一就座。大家心照不暄又互相谦让,整个现场的气氛很热烈。我们小孩子是不懂的,就知道跟着大人亦步亦趋。等人员安定下来,上菜的就鱼贯而入,用木头的方盘把凉菜端上来,每个桌子上由主家安排的照客人负责接菜,菜上够四个,在招待的再三号召下,大家就开始吃起来,大人们一边吃一边推让,还要给旁边的大人小孩夹菜,怕客人吃不好,小孩子就负责埋头苦吃。先上的都是凉菜,是让男宾们喝酒的下酒菜,有擅酒者开始行起了酒令,五魁首啊八匹马!六六大顺!伴着男宾们的吆喝声,女人们也欢声笑语的。酒喝的差不多了,热茶就端上来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才是最好吃的。跟现在的习惯不同的是,那时候的人都好面子,即便有吃不完的硬菜,大家也不好意思打包,在主家的热情劝说下,才肯把没有吃完的包子、肉打包带回去。酒足饭饱,大家都开始告别,主家会给每家来客送上包子之类的回礼,送每家来客离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席的规矩变了,菜一上桌,大家就开始把事先准备好的打包袋子拿出来,嘴里说着,大家吃呀!手就伸到盘子上,这么好的菜怎么都不吃呢?不吃可惜了,我带回去!转眼间风扫残云般桌子上的菜就没了!没了!等到主家敬酒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结束战斗,耐心等待着这一道程序。主家客气地问,吃好了没?大家纷纷表示,吃好了!
以前吃席结束桌子上仍旧留下许多菜,这样主家才觉得很有面子,大概取年年有余的寓意。现在吃席结束了,除了吃到凉菜和汤汤水水外,其他的都是留到回家再吃,多多少少都能带点什么回去。有时候大家散席后,总结一句话,还不如吃一碗面条来的痛快!